诞生于冀东地区的评剧,于清末民初落户于宝坻。今年初,宝坻评剧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人们对这块艺术沃土的关注。
宝坻评剧是在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评剧的前身是流传于冀东一带的民间说唱艺术莲花落,由于分布地区不同,莲花落分为东路、北路与西路几个分支,在剧目与演唱形式上略有不同。由于东路莲花落不仅流布面广,从业人员多,发展较为迅速,西部、北部逐渐融入东路,形成了后来的评剧剧种。
宝坻评剧最初是以西路莲花落盛行起来的,当地农民从自娱自乐走向了职业化道路。他们不仅在本土演出,还到北京一带活动,故尔又称为“北京蹦蹦”(解放后定名为西路评剧)。在这个时期,宝坻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落子(莲花落的简称)艺人,如来凤仪、张秀峰、刘宝山、马喜顺等。其中来凤仪(艺名金叶子),在演唱上功力深厚,享誉四方,被人们誉为“铁嗓子”,传说他的唱能传二里地远,最拿手的剧目《杨二舍化缘》、《左连城告状》等。一次在本县周良庄何家铺村头演出,群众早早就聚到戏台前等着看戏。有一个农妇正在家中贴饽饽做饭。远远听到戏台上锣鼓响了,慌慌张张把手中的饽饽贴在门框上,从炕上抱起“孩子”就跑,到了村头戏台前,乡亲们都乐了,问她:“你抱的是啥呀?”村妇一看自己也笑了,原来怀里抱了一个枕头。从这则趣事中,也可以看出金叶子迷人的程度。
良好的艺术氛围,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宝坻孕育并产生评剧艺术人才提供了条件。在这里不仅评剧深入人心,成为群众的最爱,而且也是培育名家的摇篮。解放前后,有不少评剧名家从这里走向了全国,成为各地评剧院团的艺术骨干。如东北哈尔滨的刘小楼,评剧正工小生,曾给刘翠霞、小白玉霜、新凤霞、鲜灵霞、喜彩苓等配戏,他的代表剧目《白蛇传》、《柳毅传书》、《人面桃花》等,享誉剧坛,曾到越南演出,受到胡志明主席高度称赞;天津的李福安,工文武小生、老生兼文丑,曾长期与小白玉霜、鲜灵霞等合作,他的唱腔苍劲舒展,独具韵味,擅长用真假声结合与共鸣音,在唱法上功力纯熟,念白上格外考究,其代表剧目《雪玉冰霜》、《打柴得宝》、《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在众多评剧男演员中,成为首屈一指的生行名家;天津的孔广山,工小生、老生及丑角,善于刻画不同类型的艺术形象,由他主演的《刘伶醉酒》、《乔老爷奇遇》等,在观众中颇有影响,长期担任导演工作,曾执导《牛郎织女》、《花木兰》、《祥林嫂》等剧,为推进天津评剧发展,培育艺术人才,做出重要贡献;北京的赵丽蓉,工彩旦、老旦,以表演风趣活泼,生动自然,富于个性化著称,她在《花为媒》中扮演的阮妈、在《杨三姐告状》中扮演的杨母、在《刘巧儿》中扮演的李大婶等人物,形神毕肖,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从宝坻走出的这些艺术家,对评剧剧种的形成和解放后的发展壮大有着重大影响。

(摘自 《今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