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天气渐凉,天津市“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录制及后期剪辑却一如刚刚过去的夏天一样如火如荼:9月,连续录制了京剧《金龟记》《陈三两爬堂》《审头刺汤》《牧羊卷》;这几天,工作人员正认真投入后期剪辑工作,计划本月送交播出。

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像音像”由活跃在当今戏曲舞台上的艺术家在舞台上演出,同时取“像”,后在录音室看像录“音”,再为录音配“像”。在这一过程中,以精益求精、不留遗憾地艺术追求,针对舞台上某些环节的不足反复加工、提高,直至达到最佳效果,以求保留当代名家名作,向观众提供精美剧目,抢救、保护和传承中国戏曲艺术。这项工程,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后载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国家文化工程。

这样一项为今人留精品、为后世存珍品的宏伟文化工程,是由中央老领导创意、策划的,天津作为戏曲大码头倾力为之。市委、市政府对“像音像”工程高度重视、关心关注,同时给予正确指导和有力支持。市委宣传部对“像音像”工程予以具体指导和支持,多次到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以及录制现场视察、指导工作、提出意见,并向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派驻专人,专职负责推动“像音像”工程。

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作为“像音像”工程的发端单位,承担天津“像音像”工程的组织实施,于2009年到2012年完成了34部作品的录制,2014年又重新启动了“像音像”录制工作。随着“像音像”升格为国家文化工程,录制范围逐步推向全国,天津还建设了“像音像”工程基地,在天津北方电影集团摄影棚搭建专门用于“像音像”录制的舞台,新建了280平方米的录音棚,购置了专业录音、录像设备,用于外地院团剧目来津录制的工作。

面对这项精品工程的工作,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高标准、严要求,每个流程都仔细把关──首先,对参与录制的演员和剧目进行严格评选,报送文化部“像音像”工程专家委员会审定;而后,对剧目反复排练以保证录音与配像的效果和质量;录音及编辑合成后,由专家和老师负责审听,发现问题及时在配像前修改解决;配像前,均安排配像剧目进行业务演出以保证配像质量;配像中,聘请知名电视导演和舞台导演参与配像全过程;全部录制完成后,由天津专家委员和部分北京专家委员组成的审片小组审片,签署评审意见,再报工程办公室审批。

“像音像”录制过程中,台前幕后所有工作人员树立精品意识,以弘扬国粹为使命,以推出精品为目标,全身心投入工作,夜以继日。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孟广禄参与录制了《遇皇后·打龙袍》《金龟记》等一系列剧目,他说,质量是发展的第一元素,这样才能向高峰攀登,制作出有品位的作品。“像音像”留下的是优秀文化的痕迹,所以大家非常重视,抱着严格的态度,严谨的风格,捍卫守卫文化的发展。

录制“像音像”,让每一位演员都获益匪浅。孟广禄坦言,“像音像”好比一面镜子,它能照出自己,更能让演员认清自己,在艺术上不断追求;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弟子赵秀君,在多年的录制经历中,揣摩自己对每出戏的理解与舞台表现是否妥当,并不断加以改进提高,艺术一步步走向成熟,为传承张派艺术插上美丽的翅膀;评剧白派第四代传人王冠丽,通过录制“像音像”,更细致深刻感悟评剧之美,在自己继承发扬评剧艺术的道路上,脚步更加坚实……

录制中的高标准,艺术家的高水平,保障了作品的高质量。截至目前,天津已录制本地与外地院团近130部剧目,其中83部在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像音像》栏目播出,占全国播出剧目的81%,始终位列全国首位。据悉,天津录制的京剧《勘玉钏》《秦香莲》《铁弓缘》和评剧《庚娘》等,均创戏曲频道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的新纪录。

走过数载春夏秋冬,天津的“像音像”工程工作还收获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经验和方法。经过归纳、整理,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起草了《中国京剧像音像节目生产标准手册》和《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录制演员和院团手册》。这两部手册经文化部“像音像”工程办公室修改、补充并审核,已经以工程办公室名义,下发到全国各院团和录制基地,成为全国录制技术依据和演出录制要求。(记者 刘莉莉)

(摘自 《天津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