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下午,中国评剧院的《红岩诗魂》进行了第80场演出。作为向建党80周年献礼的优秀剧目,从3月19日开始,在北京城南的中国评剧大剧院连演80场,收益达160余万元,《红岩诗魂》可谓生逢盛事。同时,该剧自称是"评剧音乐诗剧"的说法,也备受戏剧界关注,一时说法纷纭,并引发对百年评剧发展的思考。
《红岩诗魂》以红岩烈士事迹为背景,但与以往红岩剧大多依据小说不同,《红岩诗魂》以红岩烈士诗抄为主要素材,以诗化的风格为创作模式来展开。用传统的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的诗意,难度可想而知。改编后的效果自然既不同于评剧的传统剧目,也和现代戏剧有许多差异。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周育德说:戏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太不像是评剧了,看着看着,随着音乐的烘托,演员表演的展开,就觉得还是评剧那个味道。他觉得是不是可以就此在评剧发展史上添上"评剧音乐诗剧"这个新的品种。戏曲声乐专家孙松林却认为,该剧在音乐方面具有浓郁的评剧色彩,这是一部用评剧音乐写成的歌剧。还有专家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的音乐剧。
一部戏到最后居然难辨剧种,其间除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不可阻挡的趋势以外,也多少反映出百年评剧发展的现状。锐意改革的中国评剧院院长凌金玉十分忧虑地说:以小白玉霜为代表的白派和以新凤霞为代表的新派,是中国评剧院的代表艺术风格,但现在这种风格逐渐失去往日的鲜明特性,而且目前能独挡一面的演员如齐建波、张文鹏、韩建光、高闯等,年龄大多已在40岁左右,后继乏人现象非常突出。天津评剧院副院长崔连润说,目前该院也无法形成人才群,30岁左右的演员80%以上流失了。
如何应对传统戏剧受到的冲击?是不是简单地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艺术的因子就可以了?专家一致认为还是要回归传统戏曲的本体,即要尽可能地挖掘、保护、发展代表传统戏曲的精华。评论家霍大寿认为,除了探索评剧的新形式,还应该恢复、保留类似于《秦香莲》、《花为媒》等的优秀传统剧目。评论家、中国剧协秘书长王蕴明在肯定《红岩诗魂》在新领域探索的同时,还希望作为在全国评剧界有较大影响的中国评剧院,能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中评风格"。 改革是艰难的,但又是影响深远的。正如凌金玉所说:"以诗剧的形式演绎革命历史题材,不仅是一种艺术创新,对评剧艺术改革和发展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评剧音乐诗剧《红岩诗魂》对百年评剧带来的思考也许才刚刚开始。陈彬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