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2日,沈阳评剧院创排的大型评剧《呼兰河》结束了沈阳的首轮演出。三场演出,不仅给沈阳观众带来了艺术享受,也给专家带来了意外惊喜。当记者观赏了《呼兰河》之后,也不得不感叹:《呼兰河》里蕴藏着戏剧“三美”。

对白之美:生动再现关东人

《呼兰河》由著名话剧导演查明哲执导,坐在剧场欣赏这部评剧,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戏剧的对白之美。而对白之美,功在剧本。由黄伟英创作的《呼兰河》剧本,曾被文化部评为2003年的“五大精品剧本”之一。

评剧《呼兰河》反映的是萧红小说中所写的那段故事,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来表现当时东北人的境遇和心态。《呼兰河》对白是诗化的,从人物对白到唱词再到主题歌,都以精妙的韵文,生动再现了东北风情的大气。该剧的特色是在唱词和对白上全部押韵,欣赏《呼兰河》时时让人感觉有唯美意境。特别是一曲《生生死死呼兰河》,在剧上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让观众回肠荡气。

色彩之美:打造诗意舞台

《呼兰河》的故事一直没有离开呼兰河边。从逃难开始到抗争结束,所有的情节都在呼兰河畔展开。故事有喜有悲有苦有甜,而呼兰河也随着剧中人物情绪展开而变幻着色彩。

剧一开始,王婆带着一对儿女逃命,这时的呼兰河是冷酷的。银白色的冰凌、冰封的呼兰河映衬着呼兰河人生命的倔强。到了女儿金芝恋爱时,呼兰河是欢快的。而到日本杀戮时,呼兰河成了血河,最后,呼兰河人就是饮着河水走向抗争。坐在剧场看评剧《呼兰河》绝对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从灯光到服装,从道具到布景,导演查明哲将色彩用到了极尽。灯光是变幻的,但更是有生命的,戏中的色彩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映衬了人物情绪。

演员的服装设计更是别出心裁。从群体角色的黑清色,到王婆的绛红,到女儿的绿色,再到儿子的棕色,几种颜色让舞台充满灵动之感。最后一场戏,三柱高香,两个盛满呼兰河水的酒坛,十几只深蓝边花碗,一群呼兰河人,在逆光中,构成英雄群雕,展现着雄性之美。

写意之美:让情节明快流畅

看《呼兰河》,会有置身于一幅关东风情画中的感觉。无论是舞台上的呼兰河,还是故事情节的推进,都揉进了国画的写意之中。

王婆结婚的一场戏,从斗秧歌开始,到女儿饿倒,再到王婆终于答应,情节推进层次清晰。内心充满矛盾的王婆将一根彩布挽成一束红花戴在头上,这时,在情节上采用了戏剧技巧——无缝连接,像国画泼墨一样,无痕迹地完成了整个情节的过度,非常写意。女儿结婚、生子的戏,同样表现了导演的写意功力。特别是女儿生子,完全处理成剪影式表达。最后,王婆一跪,让人心动。

在对日本侵略者的表现上,更是独树一帜:整个舞台上不见一个日本兵形象,只有几个日本兵剪影,枪响后日本旗上流下鲜血……据专家称,这样的处理开创了戏剧表现的先河。(蓝恩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