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凤阳情》《寄印传奇》,到《赵锦棠》《红高粱》……一部部脍炙人口的评剧精品,凝聚着曾昭娟的无尽心血。她赋予角色以灵魂,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化作一枚枚经典印记,走进观众的心里。

40年的从艺之路,曾昭娟从继承到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如一朵评剧之花吐露芳华。

此次,曾昭娟将携大型史诗评剧《红高粱》亮相中国评剧艺术节。她说:“非常期待在唐山的演出,我把这次演出当作一次省亲之旅,向亲人们敬一碗最烈的酒,献一声最浓的情。”

向往舞台 结缘评剧

曾昭娟现任天津评剧院书记、院长。走进她的办公室,一抹馨香翩然而至,墙壁上三幅剧照中的女子明眸善睐,房间内的摆设,处处流转着属于女儿家的细腻温婉。书桌前的曾昭娟放下手中的剧本,谈起与评剧的种种情缘。

清凉的蓟运河水给了曾昭娟一副金嗓子。在学校里,她一直都是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彼时,她爱听李谷一的歌曲,清丽、婉转的歌声常常引起她无限的想象。于是,舞台成了年幼的她一个美丽的梦。

1981年,曾昭娟在电线杆上看到了汉沽评剧团招生的消息。带着天生的执拗和倔强,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偷了家里的户口本,报考了汉沽评剧学员班。

考场上,所有考生都是唱的评剧,而曾昭娟对评剧一无所知。于是,她便模仿了一段李谷一的歌。唱完后,评委席鸦雀无声,曾昭娟心中忐忑:难道我唱得不好?不料,几位评委竟潸然泪下,说:“上苍给了评剧一块美玉!”

就这样,曾昭娟与评剧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小荷才露尖尖角”,16岁的曾昭娟在评剧艺术的舞台上显露出过人的天分,很快便成了汉沽评剧团的主要演员之一。一年百余场戏更让她拥有了一大批喜爱她的观众。1986年,她荣获了天津文艺新人月新秀奖。1987年,曾昭娟拜在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先生的门下,程门立雪,寂寞钻研,在学习花淑兰评剧表演艺术的同时,也体味老师艺术创作的慧心与禅心。

有专家称:“学花派形者众,得花派神者稀,曾昭娟则学之形神兼备。”

博采众长 继承创新

走进花派、走出花派、博采众长,最终回到花派、发展花派,从而自成一派。

1990年,曾昭娟进入名家荟萃流派纷呈的天津评剧院,如鱼得水,艺术才华得到充分施展。此间,她先后排演了或原汁原味、或整旧如新、或孤诣独创的一大批优秀剧目,如《朱痕记》《谢瑶环》《夫人令》《三关明月》《凤阳情》《寄印传奇》《赵锦棠》《东虹日头西虹雨》《路在脚下》等,这些剧目大都经她创新、改编或重演,成为天津评剧院乃至全国戏曲普遍搬演的热门剧目。

从《凤阳情》始,曾昭娟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四出代表作三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两获文华大奖,这个纪录在天津绝无仅有,放眼全国也是凤毛麟角。她自觉扛起了评剧剧种的一面大旗,秉承一戏一格的创作理念,引领着评剧剧种发展的风潮。

“我是怀着对传统经典的敬畏之心走进赵锦棠的。”曾昭娟说。

《赵锦棠》创作伊始,曾昭娟面对赵锦棠这个角色,思虑最多的就是如何让失去光泽的传统剧目拭去岁月的尘埃,重现夺目之亮色。曾昭娟认为,唯一出路就是要站在当代人审美心理的高度来重新解读传统,要用纯熟的表演技巧来诠释出自己对人物的独到思想见解,要认真揣摩角色心理,用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建构起赵锦棠的血肉之躯和内在魂魄。最终,曾昭娟决定创作方向:面对传统,用敬畏的心去学习,面对经典,用虔诚的心去继承,学习传统,继承经典,向评剧花派艺术致敬,向戏曲本体美学回归。

《赵锦棠》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化品格、深刻的人文内涵、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自上演后被专家学者誉为学习经典、继承经典、发展经典的典范。

作为一位戏曲事业的成功者,曾昭娟奠定了在当代评剧界戏曲界的地位,她两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两度获得“文华大奖”,两度获得“文华表演奖”,并荣获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8年5月,曾昭娟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从《凤阳情》到《寄印传奇》《赵锦棠》,再到《红高粱》,曾昭娟一直走在评剧创新的路上。她说:“我是在努力提纯评剧表演的内涵,提高评剧剧种的品位,提升评剧流派的高度,进一步探索学习经典、继承经典、发展经典,完善评剧声腔和流派表演最大的可能性。”

评剧盛会 走进唐山

谈到中国评剧艺术节,曾昭娟直言:“中国评剧艺术节早已成为评剧人的盛会。唐山有着深厚的评剧基础,这片热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评剧人。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中国评剧艺术节的舞台上放飞出来,走向全国的。唐山是我的福地,更是弘扬评剧的阵地!感恩唐山市委、市政府为评剧作出的杰出贡献。唐山的评剧精神凝聚了全国的评剧人。”

据介绍,在第十一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由天津评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史诗评剧《红高粱》将首次亮相唐山。评剧《红高粱》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同名原著,以九儿和十八刀的爱恨情仇为主线,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先民们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自由精神与生命气度,以及他们对入侵者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抗争、可歌可泣而又悲壮惨烈的过程。这出戏既是一部弘扬中华民族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精神的史诗,又是一首充满血性的民族赞歌,更是一部高扬淳朴、“红色”主旋律的精品大戏。

荣誉再多不压身,名望只为评剧争。作为戏曲人,传播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是传承千年的优秀美德,承载的是家国大义和人伦情怀。曾昭娟说:“我希望在舞台上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复制人类高贵灵魂的至善至美,让那熠熠生辉的光芒照亮人性的每一个角落。”(记者 魏伟)

(摘自 《唐山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