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在香港演出完毕,刘秀荣(前排左)和老师新凤霞(前排右)同台谢幕

刘秀荣,作为新派艺术的第一传人,是当今评剧舞台上最活跃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之一,她集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巴黎中国戏曲节塞纳大奖等众多艺术桂冠于一身,演出、讲学、做制片人,足迹遍及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以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人们盛赞为文化大使。

她的艺术之路是五彩斑斓的,那是缘于她那不断求新求异的风格,那爱做梦的性情。

再塑一个鲜活的新凤霞

刘秀荣这段时间异常忙碌。由她策划并主演的电视戏曲艺术片《新凤霞》正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紧张拍摄。

这是一部着重展现已故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艺术人生的作品。怀着对恩师的追思和敬仰,刘秀荣充满深情地说:“这是我献给恩师的一件礼物,排演现代评剧《新凤霞》,是想把恩师的形象搬上舞台,将这部戏拍成电视戏曲艺术片,更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夙愿。”

刘秀荣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凤霞》的拍摄中去,努力去塑造一个鲜活的新凤霞。她从剧本策划到人物设置、情节安排、唱腔创作等等都亲历亲为,殚精竭虑。在剧中,她从25岁演到70岁,凭借着对恩师的深刻了解和自己的艺术感悟,演绎新凤霞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曲折艰辛的艺术人生,再现新凤霞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

重温恩师的艺术人生,刘秀荣感慨良多。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与老师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回想起了老师的谆谆叮咛。

刘秀荣说,现在的拍摄工作强度非常大,从早晨6时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2时是家常便饭。但是,新凤霞在评剧艺术方面不断创新,她桃李满天下,她的每个阶段的美丽和灿烂,特别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励着参与拍摄的每一个人。

新派艺术的杰出传人

刘秀荣与新凤霞的师徒情被梨园界传为佳话。

出生阜平县农村,凭着一条好嗓子,刘秀荣14岁考入县剧团,17岁担任主演,所演的《花为媒》、《刘巧儿》、《吕布与貂蝉》等戏让她蜚声河北城乡。1982年,刘秀荣壮着胆子把自己的录音带寄给了新凤霞。8天后,忐忑不安的她接到了新凤霞的丈夫、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代写的回信,欢迎她进京学艺。于是,她背着小米、绿豆兴冲冲地去了北京,一进老师的门就磕头,结果小米、绿豆洒了一地。新凤霞被她的真诚和朴实深深地打动,第二天,就在北京的一家大饭店为她举行了拜师仪式。从此,刘秀荣的面前展开了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

刘秀荣说,新凤霞是蜚声中外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她独创的“新派艺术”风靡全国,她还是写作奇才和丹青妙手。“忘不了师生二人那一次次彻夜长谈,忘不了在老师家学戏,从艺术学习到接人待物,老师都是悉心指导。”老师让她过好 “艺术关”、“荣誉关”、“失败关”、“事业关”、“家庭关”。她说:“生我的是父母,给我艺术、教我做人的是老师。”

刘秀荣出师时,新凤霞为她安排在天津大戏院连演十五场,而且场场必到,她说:“梅兰芳为他的学生把场十场,我要为秀荣把场十五场。”由此可见,新凤霞对这个徒弟的看重。她还亲自动手写了生平唯一的一部电视专题片脚本《师徒情》,来表达她们之间的母女情深。

而为了报答老师的恩情,将新派艺术发扬光大,刘秀荣更是不遗余力地演出新派传统剧目,创排新剧目。在老师从艺60周年之际,她联络、组织全国的评剧艺术家,在中国大戏院为老师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并作画两幅,一幅牡丹、一幅寿桃,送给老师。她牵头创立新凤霞艺术研究会,并担任会长,广泛开展艺术交流活动。如今,她又以恩师的艺术人生为题材创排了评剧《新凤霞》,并力促搬上荧屏。她希望自己的努力能不辜负老师的一片厚爱和重托,使新派艺术薪火相传,让老师的人格魅力永留人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