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读过郭启宏的评剧剧本《成兆才》,今年梅花奖南片在成都演出,剧场观看了冯玉萍主演的评剧《我那呼兰河》,算是接触了评剧。
评剧,从说唱艺术“莲花落”发展而来,最早叫“唐山落子”或“蹦蹦戏”,形成于1910年左右的唐山,在华北、东北有深厚的观众基础。
莲花落,简称“落子”,源于唐代僧人以讲唱形式宣传佛经的“散花乐”,后来很多乞丐以此方式乞讨。
“蹦蹦”,是流行东北的民间歌舞形式,今天的二人转是也。
蹦蹦的形式大胆活泼,音乐和莲花落相近,成兆才等艺人成立蹦蹦戏戏班,结合蹦蹦和莲花落,演出颇受欢迎。
1909年,蹦蹦戏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1910年,成兆才对蹦蹦戏进行改革,加进全套河北梆子乐器,由演员扮演人物,还创作了各个行当的唱腔,蹦蹦戏变身真正的戏曲,改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平戏在上海演出时,使用“评剧”名称。
唐山落子传到东北后,出现了第一批女演员,李金顺是第一位著名的女演员,她长期在奉天演出,所以评剧又称“奉天落子”。
1934--1935年,评剧演员白玉霜、喜彩莲、朱宝霞、爱莲君等,到上海演出,获得很大成功。田汉、欧阳予倩、洪深等,大力支持,欧阳予倩为白玉霜编写《武松与潘金莲》,洪深为白玉霜编写《阎婆惜》。
评剧,长于编演时装戏,贴近现实生活,在现代戏的创作上成就很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