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萧红小说《生死场》的故事情节、人物个性以及《呼兰河传》的诗化风格、地域风情创作而成的六幕评剧《我那呼兰河》,自2008年底在辽宁大剧院公演以来,备受关注。为完善这出省重点创作剧目,根据专家与观众的反馈意见,编剧已对剧本进行了修改,调整了部分故事情节和表演节奏。演员正悉心揣摩表演细节,力求以更加精湛的演技演好《我那呼兰河》。
六幕评剧《我那呼兰河》自2008年底在辽宁大剧院公演以来,备受关注。该剧为省重点创作剧目,剧本曾获得中国剧本创作“曹禺奖”,并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据了解,该剧剧本由我省著名编剧黄伟英根据女作家萧红小说《生死场》的故事情节、人物个性以及《呼兰河传》的诗化风格、地域风情创作而成。记者从省文化厅获悉,目前,该剧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之中。目前,来自北京的导演、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专家正与我省编剧、作曲家以及演员、剧评家一同继续修改《我那呼兰河》。据了解,该剧将于今年春节期间在沈阳演出。
评剧 《我那呼兰河》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呼兰河畔,劳苦大众受奴役、受压迫,民不聊生的悲惨遭遇,展现了东北民众面对日寇入侵,誓死保卫家乡的故事。故事从主人公王婆带着儿子铁钟、女儿金枝逃亡开始,儿子铁钟因得知父亲因领导减租抗税运动被地主迫害致死,决定去当土匪,将来替父报仇。王婆逃至呼兰河畔一个村落,恰逢村民自发组织秧歌擂台,王婆替赵三打赢了秧歌擂台,却因饥寒交迫昏倒在地。善良的赵三收留了王婆母女,在村民二里半的劝说下,王婆嫁给了赵三。赵三因领导减租抗税运动,被地主关押。被释放后,赵三放弃了减租抗税运动,遭到王婆唾弃。王婆因儿子在抗日中惨死悲痛欲绝,毅然扛起重担,领导农民反抗压迫。
评剧《我那呼兰河》主题深刻、气势恢宏并且充满写意之美。该剧主创阵容颇为引人注目。 《我那呼兰河》由我省著名编剧黄伟英创作剧本;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查明哲执导;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徐占海担任作曲;著名舞台美术设计师罗江涛担任舞美设计;由花派评剧优秀传人、中国戏剧“二度梅”获得者冯玉萍领衔主演。演员班底来自沈阳评剧院。该剧主创人员颇具创新意识,尽管全剧的结构方式完全是戏曲的,但艺术手段却是综合的。诗化的念白、唱词以及戏曲、舞蹈、话剧、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令人耳目一新。该剧的音乐设计具有交响音乐风格,既有抒情性音乐段落,又有叙述性段落。在每一幕的结尾处,幕后的歌唱演员均以合唱的方式抒发情感,以概括每一幕的主题。该剧的唱腔设计流畅而明亮,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地域色彩浓郁。记者注意到,剧中群体角色的服饰以青黑色为主,主人公王婆的服饰色彩以绛红为主,女儿的服饰以翠绿为主,儿子的服饰则是棕色系,这些色彩设计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舞台更显生动。
欣赏过《我那呼兰河》的观众,大多惊叹于剧中的对白之美。而对白之美,功在剧本。该剧从人物对白到唱词到主题歌,都以精妙的韵文,生动再现了东北风情。因此,欣赏过该剧的观众深深沉醉在该剧的韵律美之中。
与戏剧文本充满诗意相呼应的是,《我那呼兰河》营造出了诗意的舞台。舞美设计罗江涛将舞台设计成一个灵动的空间,背景处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在四季变换的景色中奔流不息,近景处则设有一方象征河流的水域。从逃难开始到抗争结束,该剧所有的情节都在呼兰河畔展开。于是,呼兰河成了不可缺少的场景。而呼兰河的色彩与寓意是变幻的,第一幕中王婆带着儿女逃亡时,呼兰河是清冷的,银白色的冰凌、冷色调的河水映衬着王婆一家悲苦的遭遇;当故事演进到王婆的女儿金枝与成业恋爱时,呼兰河是欢快的,倒映着两岸美景的河流色彩缤纷;演到日本侵略者杀戮乡民时,呼兰河又是悲怆的,乡民的鲜血染红了河流。
此外,窗花、冰凌、摇篮、秧歌……这些符号性元素均展现出东北民俗特色。看《我那呼兰河》,仿佛置身于一幅关东风情画之中。无论是舞美设计,还是演员表演,都充满了写意之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根据专家与观众的反馈意见,编剧已对剧本进行了修改,在故事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加强了东北民众抗日这条线索,调整部分故事情节,相应地调整表演节奏。目前,演员们正悉心揣摩表演细节,力求以更加精湛的演技演好《我那呼兰河》。
查明哲导演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不是在舞台上简单地复制《呼兰河传》或者《生死场》,我们希望以戏剧的方式传达出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光芒与精神力量。”(王臻青)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