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是评剧、皮影、大鼓“三枝花艺术”的发祥地。迄今有百年历史的地方剧种评剧,曾有过辉煌,但近年来越发“式微”,但唐山市每两年会组织各县评剧班底举办一届评剧艺术节。

7月27日,笔者受邀参加该县评剧剧本的座谈与评选工作。组织方是中共滦南县委宣传部,宣传部部长、两位副部长到会,其中一名副部长主持会议。座谈会上共涉及两个剧本,一为本土剧作家谷景峰的独创剧本《为了明天》,一为河北省剧作家刘兴会与本土作家杨海光的合创剧本《三进门》。座谈会议程是:先由与会人员对两剧本阐明意见,详尽指明其优、缺点,然后通过投票表决。最终的投票表决结果为:《为了明天》得票数为11票,《三进门》得票数为10票,《为了明天》被滦南县委宣传部公布胜出,同时被列为唐山市本届评剧艺术节参演剧本。

不料事隔一天,即到28日下午,滦南县委又由一位副书记主持召开了一次让人莫名其妙的会议,会上《为了明天》被“枪毙”,《三进门》取代前者。本来一次充分代表民意,反映文艺界代表人士愿望,并得到县委宣传部领导认可,且形成决议的事,又被县委硬生生否决了。这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剧本创作要求是立足滦南县拆违拆迁的旧城改造实际,并为推进该项工作助力。其中《为了明天》更为符合本县特色,反映了本县旧城改造的整体场景,矛盾冲突真实,乡土气息浓厚,语言更富于地方特色,尤其成功展示了本县拆迁工作进展顺利,干群关系融洽,实现“零上访、零冲突、零事故、零钉子户”,做到了科学拆迁、和谐拆迁、友情拆迁,创造了拆迁史上奇迹这一真实情况,更其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所以,《为了明天》能够胜出,也是情势必然。

谁都知道,旧城改造总有群众受伤,即便不表现在利益上,也表现在情感上。而滦南县对涉拆户补偿到位,可以保证群众在利益上不受伤害,但群众利益不受伤害,不见得一些群众在情感上不受伤害。这突出表现为有很多人眷恋他们的老宅,与祖先时代遗留下来的家业难以割舍,这就要我们对他们悉心安抚,将他们内心里的这种伤痛温情化解。

如此,面对拆迁,群众会喜欢面向他们内心的戏剧,会喜欢能够为自己疗伤的戏剧。这疗伤的期望、疗伤的支点,也是有现实依托的,就在于下一代或后世子孙对美好未来、美好明天的拥有。正是群众看到了下一代的明天,他们才可以忍痛割舍自己眼前的利益,表现出。一种大义,这正是滦南县拆迁工作进展顺利的根本所在。

拆迁工作进展顺利,当然离不开全县为此倾注努力的干部。但剧作中如果把干部摆在首位,作为突出的重点,而无视群众的感受,那么这种戏剧不过是一出党员干部宣教片,对群众的教育和感召作用绝不会太大,效果上甚至会适得其反。这其实也是在证明,戏剧归根结底是演给群众看的,不是演给评奖专家或学者们看的。否则,这只会陷入一种所谓评剧表演艺术家的自娱自乐,说服的不是群众,只是一小撮评奖专家或表演者自己。放置到现实中往往就是这样的情形:即便是得了大奖的评剧,却没有普通群众去欣赏。这无疑很尴尬。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更会将评剧逼进死胡同。

评剧作为地方剧种,其实前景黯淡,即便像滦南县成兆才评剧团这样,演职人员被地方财政养着,两年才会排出一场新戏,获奖后也不下乡演出,几乎没有票房。这拍戏的目的于是很简单,只为评奖而评奖。这无疑要将评剧引向歧途,加速其消亡,对评剧艺术的生存、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

笔者以为,肩负保护评剧并使评剧艺术星火传递的群体或个人,不是夸夸其谈的专家,不是官方的决策者,而是眼睛向下、贴近群众生活的剧作家和真正倾心评剧事业的评剧表演艺术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