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阳评剧团建立于1954年,迄今为止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50多年来,双阳评剧团一方面植根黑土地,兢兢业业坚持为广大农民观众演戏,送去精神文化食粮;同时又在艺术创作上不断进取,精益求精,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绩。双阳评剧团以自己的扎实奋进谱写了一个县级小剧团创造大成绩的传奇篇章。
作为一个县级小剧团,双阳评剧团以“演农民戏”享誉全国,它的成绩令许多大剧团也难以企及。从1981年开始,该团先后有多部农村题材的现代评剧获得全国大奖,如1981年《月难圆》被国家选调晋京为建党60周年献礼演出,荣获“全国农村题材优秀剧目”奖、“第一届全国优秀剧本”等奖;1995年《三醉酒》摘取了全国第五届文华奖的“文华大奖首届”及“文华”编剧、作曲、表演等多个单项奖。同时还夺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个奖项;2001年《三姓人家》赢得了第二届中国评剧艺术节的金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该团在克服了资金紧张、演员断档等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又一农村题材现代评剧《三嫂》不但从全国80多部候选剧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第九届中国戏剧节,而且以浓郁淳朴的关东风情,独具魅力的艺术表演夺得了戏剧节的优秀剧目大奖,双阳评剧团续写了新的华彩篇章。
双阳团是一个县级剧团,从创立之初,它就把为家乡农民服务作为办团宗旨。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双阳评剧团就因为农民演戏成绩卓著,被省里命名为“上山下乡扁担剧团”,并受到当时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同志的亲切接见和称赞。现在,该团每年都坚持送戏下乡100多场次,不但满足了农民观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同时也为净化农村演出市场、“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做出了贡献。而且,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双阳团根据农民演市场的实际状况,培育了一批“农民演出经济人”,创造了一种新的农村市场演出形式,这种“农民有需要剧团就来演出”的灵活方式,不但使剧团更有效地服务于农民,而且使演出更贴近农民观众,牢牢地占领了农村演出市场。
2005年底,该团又被中宣部等14部委授予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成绩的取得源于剧团的优良传统,源于剧团一代又一代人克服困难、团结奋进的精神。双阳团常年深入农村为农民演出,需要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如要顶严寒冒酷暑,承担连续多场次地繁重演出任务;有时为了一乡接一乡地辗转演出,常常需要赶夜路;常年在外演出,无法尽到对亲人和家庭的责任……然而艰苦的条件磨炼了剧团演职员们的意志,锻炼了队伍,一代又一代的演职人员怀着高度的敬业精神,铸造了和延续了一个能吃苦能战斗的光荣集体。
正是常年与农民零距离地亲密接触,才使双阳团更了解农民,并时刻关注着黑土地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而把这种感受融入到了艺术创作之中。“艺术源于生活”在双阳团的成功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了解农民所想,表现真实的农民生活,正是双阳团艺术上的取胜法宝。
此外,双阳评剧团还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服务。为此他们每年都要进行以国防教育、廉政建设、税法宣传、计划生育、颂扬祖国、歌唱家乡等为主题的街头宣传、广场演出20余场,同时还为业余文艺演出无偿提供剧本、导演、灯光、音响、服装等设备。
双阳团的发展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市和区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目前省内各剧团都差额开支的情况下,只有双阳团全额开支,这是对双阳团莫大的支持。在去年参加第九届中国戏剧节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又是全力给予支持和协调。为回报领导的厚爱,双阳团希望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