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昆曲、评弹名家捐赠仪式在苏州戏曲博物馆成功举办,有三部名家长篇评话部分脚本手稿被捐赠给苏州评弹博物馆。这三部手稿都极具历史价值,充满历史厚重感,捐赠人华琦告诉记者,这些手稿的背后,折射的是评弹名票王忠元一生对评弹的痴迷。
一本手稿半世纪心血
记者获悉,这三部名家长篇评话部分脚本手稿分别为:著名苏州评话表演艺术家陆耀良先生珍藏长篇评话《三国》部分脚本手稿、著名苏州评话表演艺术家顾宏伯珍藏长篇评话《包公》部分脚本手稿、评弹名票王忠元珍藏长篇评话《英烈》部分脚本手稿。手稿安静地躺在博物馆内,但在手稿的字里行间,让人不难感受到数十年光阴岁月的流过和名家们商词榷句的美好情景。
这些手稿的聚集,和王忠元对评弹的痴迷有着莫大的关联。15岁时,王忠元就开始接触评弹,因为对评弹的热爱,他认识了陆耀良先生和顾宏伯先生,对他们二人尤其崇拜,虽然没有行过拜师之礼,但王忠元一直称他们二人为“先生”。既是如此痴迷,陆耀良和顾宏伯自然也是十分欢喜,便决定各自传授一本书与王忠元,如此,《三国》部分脚本手稿和《包公》部分脚本手稿便归为王忠元所有。得到真传的王忠元更加努力,虽是民间票友,可他对各种唱腔和表演形式的把握异常精准,和名家们同台演出也是常有的事。一日演出,顾宏伯本要唱一出《包公》选段,不料他说:包公就让我的学生王忠元来演吧。
穷尽一生追随评弹
虽是一位“业余选手”,但王忠元的境界远高于此,据悉,自1961年起,王忠元便担任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茉莉花评弹团团长,不仅研习评弹、评书、弹词,他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评弹向更多的人传播,哪怕自己出钱买票请别人去听,也在所不惜。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留下了多部脚本手稿,《英烈》就是其中一部分,他的夫人华琦表示,这其中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
民间爱评弹者众,但多以趣玩为主,往往也不被认可,为了推动评弹在民间的发展,2007年,王忠元带领茉莉花评弹团举办了“江浙沪和谐杯评弹爱好者大赛”,消息一出,江浙沪业余评弹社团和沙龙及广大评弹爱好者热情支持并踊跃参与,尤其是许多著名资深年老的评弹老艺人更是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在120多位参赛者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票友新秀,每当提起这件事,很多票友都说:王忠元做了一件大好事。
办过个唱和大型比赛,留下多部书,舞台风格幽默风趣,为人热情爽朗,这样的评弹名票深受票友们欢迎,华琦在与记者交谈时也毫不掩饰地表示,在江浙沪评弹界,提起王忠元,不知者应是寥寥。
让珍贵史料得到更好保存
三年前,王忠元先生因病不幸离世,今年春节前,华琦女士在整理先夫王忠元遗物时,发现了以上手稿,几经斟酌,她决定将这三部长篇评话部分脚本手稿捐赠给苏州评弹博物馆,于是,她电话联系了陆耀良的女儿陆宴华。听到华琦的想法后,陆宴华表示非常支持,但因身体状况不佳,未能到达捐赠现场。
华琦告诉记者,之所以将这些手稿捐出,是因为她觉得虽然自己十分珍爱,但不应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占为己有,而且个人的保存方法和保存环境和博物馆还是无法相提并论,“让这些资料留在博物馆内,让评弹爱好者们能够看到这些史料,是对评弹艺人最大的安慰。”
有了这三部手稿的加盟,苏州评弹博物馆的珍贵史料羽翼更丰。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副馆长、苏州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袁小良表示:“华琦不仅捐出丈夫的珍贵遗物,这次到场还重拾阔别三十年的琵琶,为评弹爱好者们献艺,这样的精神让我很感动。”他说,接受此次捐赠后,馆内流派名家的手稿已超过十部,这些手稿将被精心收藏,并会在馆内特展厅和其他藏品轮流展出,供市民观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