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唐耿良先生自传体回忆录有感

     纽约评弹国际票房总干事 郑士英

        2008年7月31日于纽约

从唐力行教授处得悉,他父亲唐耿良先生的《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长篇回忆录一书即将在国内大陆出版发行,我在纽约得繁体版,先睹为快,故迫不及待地推荐与老听众共享。

唐老自九十年代初定居加拿大多伦多之后,在这风景优美的地方本可悠闲自得地安度晚年,但他仍不忘评弹事业,评弹就是他的一切,就是他的生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其志不移。他时而应邀在加拿大、美国讲学和制作录像;时而在温哥华、纽约演出和探望听众。余暇时,更是笔耕不辍,孜孜不倦撰写回忆录,度过多少不眠之夜,十年终于磨得一剑,著成这本巨作,洋洋几十万字,献给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评弹事业和听众。年长的读者会勾起难忘的回忆,年轻的朋友将走进时光隧道窥探烟云往事。这是评弹界目前为止第一本自传体的长篇回忆录。

唐老先生年近九旬,精力依然充沛,每天打一小时拳。当我阅读此书时,惊奇地发现唐老记忆力过人,五六十年前的人名地名记得清清楚楚,一些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 回忆录的出版是评弹界和上海文艺界一件大事,必将引起很大的反响。

回忆录叙述了主人公十二岁开始,拜名师唐再良先生学说三国,老师知其家庭贫寒,手把手相教,希望他能早日学成而摆脱贫困。他刻苦钻研,广采博学,果不负师望,从小码头走向大码头,经过十几年的磨炼,终于脱颖而出,进入七煞档和四响档之列,登上上海书坛的殿堂。 这是一部唐老先生学艺生涯的奋斗史。

与此同时,回忆录描写他所经历的三个社会重大变迁:日伪时期,内战时期和新中国时期。一个说书艺人在这时代变迁的惊涛骇浪中沉浮和颠簸。当一个新时代来临之时,他并没有墨守陈规,而是积极地投入新的潮流中,走在评弹界创新的前列。但当极左思潮迎头劈来时,特别文革时期,又觉无奈和挣扎。真实反映了在这样的时代里一位评弹艺人的生活甘苦,而他个人的经历也折射了上个世纪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时代面貌。回忆录以大时代和苏州评弹的历史为背景,以唐老先生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展示了苏州评弹从水乡茶馆走向上海大都会的辉煌的过程。它给我们留下详尽而生动的一串串珍珠般的第一手史料,以供后人去研究和品味,这在评弹界是空前绝后的。

书中分别介绍了一些评弹流派创始人和著名演员。过去坊间有一些关于他们的传说,不免以讹传讹。唐老和他们是同事也是数十年的朋友,对他们的旧闻轶事,所知甚详,书中所述的往事就显真实而可靠,而且这些介绍和评介比较公允而客观。尤其是一些陨落的巨星,如今抹去了岁月的尘埃,让他们闪闪发光,使我们仿佛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这也可以说是一部评弹艺术的发展史。

回忆录中唐老先生用平叙的手法,真切的情感,生动而风趣的笔调, 再现了逝去的场景:当时评弹界实验性地排演大型书戏《野猪林》,名家们在剧中各任一角色,无论主角和差人都很卖力, 某名家因过于卖力演出而头饰脱落,引得轰堂大笑,这倒成几十年的绝唱和美谈;还有评弹团参加治淮工程,这些养尊处优的名家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淮河边挖个土炕,铺几层稻草,支个棚,里面睡十几个人,也能坚持下来, 现在的年轻人真是无法理解;擅说英烈的名家张鸿声爱酒如命,治淮中几月不闻酒味,偶尔独自经过一个小镇,难拒酒和白斩鸡诱惑,其间只有20分钟的时间便要开会,他拼命地吞食下去,然后吃青罗卜遮酒气,不料开会时打了一个嗝,泄露天机,不得不作自我批评;解放初,从四响档香港掏金,杜公馆中琴弦和醒木声,到文革中唐老打成特务集团的特务头子,在一个冬日,被迫去交待,突然一盆冰冷的水盖头劈脸浇来……几十年的风云变幻,几十年的荣辱悲喜都成过去。主人公伏案疾书,漫游在回忆的长河中,时而依稀犹在梦中,时而清晰回到现实的我。终于写成了这本《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

本人因参与邀请和组织唐老师来纽约演出,有幸我的名字也出现在他的书中,窃喜我这支破箭也登上了诸葛孔明的草船。祝回忆录出版发行圆满成功!

《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由唐耿良著,唐力行整理,简体字版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今年九、十月份新华书店发行。繁体字本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年11月出版。欲知详情可向上述单位询问。

(这篇文章我原意是为唐耿良老师《别梦依稀》简体版国内发行作宣传之用,但阴差阳错误失时机,我想现在发表出来,可能对听众仍也有所裨益,对唐老师也是一个纪念。此文也经唐力行先生润笔,唐耿良先生过目。郑士英2009年7月日于纽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