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河街一曲评弹唱出江南韵 地方曲艺回归迎来“第二春”

评弹吸引老年戏友

“年羹尧推开那虚掩着的屋门,大步迈入房内,走至床前。他定睛一看,不由得‘啊呀’一下叫出声来,诸位听客你道是为何?……”昨天下午1时,位于市区月河街上的珊凤书场,两位评弹艺人正在表演苏州评话《关东奇案》,现场150多名老年戏友听得如痴如醉。

书场设在离月河古街入口处不远的一幢古式老宅内,内部装修古朴、典雅。台上有一桌两椅,椅子上端坐一男一女,男的着一身青灰长褂,女的穿紧身绿绸旗袍,两人手中各拿一把折扇,操一口软糯的苏州话正说着“大书”,间或还配上各种逼真的动作。

老听众葛泰贵老人介绍,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其中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苏州弹词又称“小书”,两者总称“说书”。这两位艺人分别来自常熟评弹团和上海新艺评弹团。“按书场行里的惯例,15天为一档,说一出戏。最近这半个月说的是评话《关东奇案》,讲的是前清雍正朝重臣年羹尧的故事。”

【精彩回眸】

嘉兴评弹业

5年跌宕起伏路

作为江南一带重要的民间曲艺,苏州评弹曾辉煌一时。“我们年轻的时候,嘉兴市面上还有七八家书场,在那个精神文化匮乏的年代,听书曾给我们带来过无限的精神享受。后来一家家书场转制后,由于经营亏损纷纷关门歇业。”采访中,听了几十年“书”的吕汉中老人不无遗憾地说。

随着书场的倒闭,评弹这项自宋代以来就一直流传于苏浙民间的曲艺形式也一度在嘉兴城中销声匿迹。为此,不少老戏友倍感惋惜:“现在年轻人的业余生活是越来越丰富了,看电影啊,泡酒吧啊,唱卡拉OK啊,但我们老年人精神生活却越来越单调了。平日里除了邀约三五知己打牌搓麻将外,就是窝在家里看电视,偶尔到小区的健身器材上活动活动筋骨,算是丰富的文娱生活了。”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文化事业日益重视,相关扶持力度和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增加。2006年,有关部门出资在梅湾街开设了梅湾书场。但由于初次经办书场业务,经验不足,加之梅湾街远离老城区,每日仅数十人前来听书。在勉强维持了两年多后,梅湾书场不得不关闭。

2008年,有关部门重整旗鼓,在繁华的月河古街上开设了珊凤书场,并与苏州评弹团合作,聘请了一批在苏浙沪一带颇有名望的评弹表演艺术家来禾表演。凭着优雅的听书环境、交通便捷的地理位置、包括多位国家一级演员在内的表演群体以及良好的服务态度,书场迅速吸引了不少新老戏友,天凝、新塍、油车港等周边诸镇的居民也慕名而来。

珊凤书场不仅保留了《苗金凤》、《杨乃武与小白菜》、《武松》等传统曲目,还创作了一批诸如《阿庆嫂到上海》、《宁波大亨》、《王宝森之死》等现代剧目,进一步推动了嘉兴评弹业的发展。据书场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以往开书场每年需要大量政府补贴不同,珊凤书场目前已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

【未来展望】

传统曲艺

纳入现代娱乐轨道

同处于吴语方言区的嘉兴,评弹、越剧等曲艺曾经有过黄金时代,随着新时期市民娱乐方式的日趋多样,传统曲艺也迎来了“第二春”,这是在引进市场活力、改革演出机制之后的文化回归。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如今嘉兴书场在质量上已不输于上海、苏州的书场了,未来应更加注意数量上的发展。”展望嘉兴书场未来的发展,来自江苏江阴的符师傅这样说。据他介绍,在苏南,书场不仅数量多,而且经营多元化。“我们那边的书场既有日场又有夜场,而且个人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点戏。开设夜场可以吸引一批白天要上班但对评弹这门艺术很感兴趣的人来听,单点则可以尽量满足听众不同的口味。”

来自上海的评话艺人秦艺炜表示,在上海不仅许多社区都开设书场,而且大部分费用由政府承担。“上海青浦区莲荡镇有规定,该镇50岁以上的女性和55岁以上的男性可以免费在镇书场里听书,所需费用由政府承担。”另据了解,苏州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20万元专项经费,对坚持评弹长篇书目公益性演出的评弹书场给予扶持奖励,推动评弹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开展农村、社区评弹书场建设,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对于周边城市的这些做法,大多数嘉兴听书人表示认可。据悉,目前整个嘉兴仅市本级、平湖、桐乡、嘉善天凝等地有几个规模不大的书场,远不能满足广大听众的需求。

“这些民间曲艺在还未形成成熟市场的阶段,需要政府拉一把、推一下,毕竟,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有限,不可能像年轻人一样花五六十元去看场电影。”刚听完《关东奇案》,正走在月河街青石路板上的葛泰贵这样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