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晚,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向祖国汇报——“茉莉情韵”江苏苏州评弹晋京展演落幕。省文联党组书记王慧芬,作为这场演出主办单位领导,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以前晋京演出,多是由老艺人出山,怕年轻人镇不住台。这次,我们的演员选自全省8个评弹表演团体,以中青年为主,最年轻的是刚从评弹学校毕业的90后。他们能不能通过首都观众的检验呢?我心里一直悬着。”现在,观众热情的掌声给出了答案。
这掌声,不仅是对这场演出的肯定,更是对近年来江苏评弹艺术在曲艺衰微大背景中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赞赏。
为一个曲种办一所学校
“江浙沪三地有十几个评弹团,300多名演员中,90%都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前不久文化部举办的评弹金榜电视大赛, 12位获奖者中,有11人毕业于我们学校。”在电话里,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苏州评弹学校常务副校长邢晏芝自豪地告诉记者,苏州评弹学校是培养评弹人才的“摇篮”。
为一个曲种办一所学校,这在全国是唯一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评弹艺术繁荣昌盛。1962年,在陈云同志建议下创办了苏州评弹学校。作为评弹的“老听客”,他亲自担任了名誉校长。但学校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文革”中,评弹被斥为“靡靡之音”而遭禁演,评弹学校停办。直到1980年,在陈云的直接过问下,学校才恢复起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各种流行文化挤压,评弹的生存空间变窄,学校的招生人数急剧下降,最少的一届只有7个人。好在学校及时拓宽了办学思路,开办了一系列与评弹相关的专业,每年招生数上升到60人,不仅避免了关门的命运,而且越办越好,目前已评上了国家级重点学校。
“现在,不少传统曲艺面临后继无人、人亡艺绝的困境。很多人羡慕苏州评弹,有专门培养后备人才的学校。因为有了这所学校,才为评弹艺术表演团体输送了很多可供雕琢的毛坯。” 邢晏芝感慨地说。
“应该说,评弹学校能坚持办学47年,与领导的关心分不开。”邢晏芝说,去年,老领导丁关根来学校视察,建议建一所现代化的评弹学校。去年底,省市共同投资1.6亿元,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建新的园林式苏州评弹学校,计划今年底竣工。此次晋京演出,年近80岁的丁关根还关切地问起:“新学校能按时使用吗?我去给你们剪彩,怎么样?”
老书,新书,一样都不能少
大凡评弹响档,必有自己的“看家书”。合适的长篇书目,是评弹艺人立足的重要资本。“评弹流行200多年,经过代代艺人的千锤百炼,流传的经典书目达100多部。但现在仍在演出的已经很少了,急需整理传承。”专门研究苏州评弹的学者周良显然有点焦虑。
实际上,苏州评弹的7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已经行动起来,开展各种方式的传承:66岁的金丽生,很多时间在整理自己和师傅的传统书目;王月香的代表书目《双珠凤》、《梁祝》,正在准备录像;邢氏兄妹不仅积极寻找“邢氏评弹传承人”,更在苏州评弹学校创造性地办起“传承重点班”,将快要毕业的尖子生选出来,请来评弹名家,用1年半时间重点教授长篇传统书目,一批濒临失传的传统书目有了继承人。
不能丢弃老书,更要创作新书。新任省曲协主席盛小云介绍,苏州评弹团对书目创作非常重视,对有创作潜力的人,送去进修并给予奖劢,创作一个能进书场的长篇,奖励1.5万元。被誉为“评弹才女”的吴静,近两年接连创作了《王府情仇》、《赛金花》两个长篇书目,自创自演,在基层书场大受欢迎。苏州评弹团几乎每年都有新作品出来,团里的中篇苏州弹词《大脚皇后》、《风雨黄昏》分别获得第四、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
长篇书目创作不仅要求文学素养高,而且花费时间长,风险大。省曲协为了帮作者控制风险,改革了工作方式。据省曲协副主席庐明介绍,创作长篇书目前,省曲协会召开选题论证会,讨论该选题能否在书场叫响。同时,省曲协举办素材招标会,为评弹新人量身订做新书目,让他们尽快崭露头角。
新老书目搭配,功夫派演员上场,是这次晋京展演成功的原因之一。看完演出,姜昆就竖起大拇指:江苏不简单,每年都能出点新东西。
铁杆“粉丝”成了热心广告员
在文化多元和新的文艺样式日益繁荣的新形势下,曲艺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观众群逐渐老化萎缩。如何拓展观众群,成了每个热爱评弹艺术的人的课题。
苏州评弹团的演员首先行动起来。他们在坚持书场演出的同时,又开辟了新阵地。中午,在市地税局会议室,王池良用自编的节目,宣传反腐倡廉,生动传神的说表,大家反映“比报告会效果好多了”;在小学校园,周明华用评弹形式给孩子们讲故事,教孩子们学正宗的苏州话;在苏州大学文学院,盛小云教大学生唱《蝶恋花》;施斌、袁小良、吴静都在电视台开了专栏,用评弹元素说表新闻,培养观众与评弹的感情。
值得一提的是,京城有批特殊的评弹粉丝,他们生长于江浙沪,后工作于北京,有一种浓浓的评弹情结。丁关根、金人庆、唐家璇、杨洁篪等,就属于这批 “粉丝”。他们不仅是评弹的热心听众,而且还会自己演唱一些曲目。唐家璇退休后,苏州评弹学校聘请他做名誉顾问,哪知他爽快地说:“我就做顾问吧,不用名誉了。”
“这些铁杆粉丝,还是评弹最热心的广告员。”盛小云透露:去年两会期间,她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全国政协举办的联欢会,外交部长杨洁篪跟她合作表演了《宝玉夜探》,当时新华社发了照片。大家惊讶地发现,原来杨部长居然很专业呢。3月12日,全国人大举办中外记者招待会,当有记者问他的业余生活时,杨部长说,他喜欢南腔北调,尤其是苏州评弹和京剧。“杨部长的回答,无形中给评弹做了一个很好的广告,我们非常感谢他。”盛小云开心地说。(记者 张粉琴)
(摘自 《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