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包永婷5月12日报道:昨天,微信文章《衰落了的上海四川北路!》引起了一些人的回忆和感伤,这其中也有在四川北路长大的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今天下午,作为“上海·故事”读书会“知沪者说”的嘉宾,高博文与沈轶伦一起回忆四川北路的故事,畅谈弄堂里的市井生活。
对一个地方、一条马路怀有深厚的感情,总是离不开时光里的那些人。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父母单位调配房屋,高博文一家四口住到四川北路川公路1589弄的士德里。一直到20多岁,高博文才离开四川北路这个家。因为父母都是双职工,无暇照顾一对小兄弟。当时高家的老人已经负责带了哥哥,弟弟高博文没人照料。妈妈抱着他,沿路打听哪家有空,可以帮忙带孩子。就这样,住在对面弄堂的一对老人,成了高博文童年的寄养家庭。高博文从此多了一对外公外婆。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外公外婆十分宠爱高博文,陪伴他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时光。当时外公外婆的子女在外地,老两口就把全部的爱都倾注给了高博文。高博文的母亲向老两口支付的贴补钱早已用光,外公外婆还心甘情愿自掏腰包,买来各种好吃的给高博文补身体。半夜里高博文如果想吃锅贴,外公必定会骑着自行车出门给他去买。
出身于工人家庭的高博文,之所以走上评弹舞台,与在四川北路受到文化熏陶有很大关系。上个世纪80年代,四川北路繁华热闹,商铺林立,也是文化聚集地,一路向北就能依次经过红星书场、群众电影院、虹口区工人俱乐部、永安电影院。红星书场里,说书演员用惊堂木拍打案桌的声响,从收音机里听惯了评弹的高博文,听到这个声音整个人就快活起来。1982年的一天,高博文第一次推开了红星书场的门,当天是苏浙沪青年评弹演员汇书,表演了《珍珠塔》等传统剧目。也是从这一天开始,高博文一脚踏入中国最美的声音世界。
随着时代变迁,红星书场已经成为回忆,高博文最喜欢吃的萝春阁生煎馒头也早已消失,而弄堂里的市井生活,却教会了他很多做人做事的方法。一个弄堂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环境里,大家学会了怎样包容、怎样谦让。
“大家相互之间的分享,不管是为了炫耀、要面子或者关系好,都能给人带来一丝愉悦。”高博文认为,大家怀念弄堂生活,更多的是怀念邻里间的人情味。上海评弹团经常去社区演出,高博文总是告诉年轻演员:“一定要满足观众尤其是年纪大的观众想要签字拍照的需求,你的短短一两分钟能给他们带来很长时间的快乐、满足。”
对于未来四川北路的发展,在高博文看来定位很重要,一方面要有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做一些有特色的、有市井气的小店。
高博文五岁时的照片,放在鲁艺照相馆橱窗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