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今这个崇尚物质的年代,还有人守望着儿时的梦想,并乐在其中,这样的人不但让人感到可敬,还觉得可爱。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我在钱塘茶人采访评弹艺人项正伯。于曲水流觞、弦索叮咚的氛围中,倾听项先生的艺术人生,发觉他正是这样一位痴情的守望者。
其实我早就认得项先生了,只是他不认识我罢了。那是十多年前,我在光裕书场举办的一次评弹名家会演中,在台下欣赏过他的表演。正当壮年的项先生身着青布长衫,那是相貌堂堂、光彩照人,惊堂木一响浑身是“戏”,模仿书中不同人物的方言,惟妙惟肖,扮演各色人物的腔调十分传神。流畅的语言说来抑扬顿挫,沙哑的嗓音富有磁性,语言生动有趣擅放噱头,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用项先生的话来讲,当年姑苏的小桥流水间流淌着委婉曼妙的评弹旋律,古城的大街小巷中弥漫着男女老幼对评弹的痴迷。正是这种氛围深深影响着他,小小年纪便常常跟着阿爹进书场听书,当一名说书先生成了他儿时的梦想。
项正伯走上专业评话道路,貌似偶然,实则必然。1980年夏,苏州市评弹学校进行复校招生。当时项正伯已工作两年,在一企业坐办公室,他不听家人和好友的劝阻,一心想考进评弹学校。那年前往考试的人员有7000余人,苏州市评弹学校只招70名学生,真正的百里挑一。项正伯凭着较好的天赋和良好的文化基础,十分顺利地考上了。在校期间,项正伯受到了众多老一辈评话表演艺术家的正规指导和悉心培养,打下了扎实的评话艺术功底。后又正式拜著名评话表演艺术家金声伯先生为师,这更让他如虎添翼。
项正伯毕业不久被调入苏州市评弹团,开始在江浙沪地区演出长篇评话。近10年闯荡“江湖”跑码头,演出场次超过千场,在评弹界及广大听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项先生曾应文化部和中国曲协邀请赴京演出和出国访问,他演出的《七侠五义》选回“初试颜仁敏”和《包公》选回“断太后”等书目,还分别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像录音,并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成为了中国曲艺界协会会员、中华曲艺学会理事。
尽管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现如今已告别书坛在市文联“当官”,项正伯仍痴心不改守望评话。近年来,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倾注在评话理论的研究上,其中《苏州评话艺术的“噱”》一文还荣获首届中国曲艺奖评论优秀奖……
(原载2009年3月11日 《姑苏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