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一楼的展示柜里,静静地存放着两本馆藏珍贵文物,它们是中共早期党员张人亚舍身保存下来的1920年发行的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昨天,上海评弹团以张人亚为原型创作的中篇评弹《初心》在这里建组,以评弹的方式回应观众看到这两本《共产党宣言》时的疑问:张人亚后来去了哪儿?这批用生命保存下来的重要文件如今又在何方?
挖掘红色记忆
今年,中篇评弹《初心》、杂技剧《战上海》、沪剧《一号机密》等红色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都将陆续和观众见面。在昨天同期举行的《初心》创作座谈会上,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孝明表示:“党史是取之不尽的文艺创作源泉。”张人亚的故事在党史中的记载不过寥寥几笔,《初心》可以说是对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进行了一次充分的艺术加工。
张人亚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人物,只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突如其来,白色恐怖笼罩上海,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危难之时,张人亚牵挂着他多年革命工作中收存的马列著作和党内文件,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中共二大和三大决议等珍贵文件。
秘密将文件转移回老家宁波后,张人亚就销声匿迹,家里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为他竖了一座衣冠冢,将文件统统藏在其中。新中国成立后,张爵谦让家人打开衣冠冢,将这些在墓穴中埋藏了20多年的书报文件带到儿子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上海,交给了人民政府。直到2005年,张家的后人才等到了亲人的消息。原来,1932年,张人亚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中央出版局局长等重要职务。同年12月23日,因积劳成疾,年仅34岁的张人亚不幸逝世。
今天,张家父子两代人用生命守护的这本《共产党宣言》,就静静地陈列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展厅里,历经沧桑岁月,封面上仍依稀可见两行蓝色的印签:“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
发挥评弹特色
最开始关注到这段传奇故事的,是《初心》的编剧杜竹敏。去年底,上海举办了首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一大会址纪念馆讲解员李欣曈凭借故事《守护》杀入复赛,最终获得了金牌讲解员称号。杜竹敏现场听完两百多个故事,发现《守护》这个讲述张人亚事迹的故事正适合改编成评弹。
有了好故事,上海评弹团牵头的剧组班底迅速搭建起来。在创作剧本初稿之前,主创团队先后走访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及宁波霞浦张人亚故居等地,向党史研究专家及当地群众了解张人亚的故事、文物的历史价值等,力争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初心》充分利用评弹灵活多样的说表、演唱手段,在展现宏大历史背景下共产党人抉择的同时,始终从人心、人情出发,从“父与子”“情与义”“家与国”三个方面展现张人亚守护党章、守护初心的历程。
昨天的座谈会上,众专家对剧本提出了初步的修改意见,并对这部作品寄予了厚望。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徐明表示:“《初心》的核心,是张人亚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一包珍贵的文件,他背后蕴含的一种理想、使命是很伟大的,我很期待看到最终的呈现。”除了联合打造《初心》,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和上海评弹团还将在2021年底前挖掘整理100个红色小故事,进一步把上海的红色文化发扬光大。(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图说:杜竹敏和李欣曈 主办方供图
图说:徐明和高博文签署合作协议 主办方供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