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跳进跳出”是中国戏曲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即演员从扮演的角色中突然跳出来,以第三者局外人的身份对剧中人物、情境进行简短的评点。这种充满笑料的评说,俗称“放噱”,有时切合人物彼时彼地的心理状态与规定情景,叫“肉里噱”;有时游离剧情,结合时事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可笑事情,“现编现卖”,即兴放噱,引来观众一片笑声,又叫“外插花”。

这种形式在西方戏剧表演中也常能见到,如英国古典戏剧——莎士比亚的《一仆二主》,莫里哀的《悭吝人》,后现代主义的戏剧中也不乏此例,但他们多数以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旁白”为主。

这在我国京剧、川剧小丑的表演中也能发现,叫“插科打诨”。但此种“跳进跳出”的表演形式用得最多的还是评弹与滑稽戏,因为这两种戏曲表演形式比较随意。过去在书院茶楼演出,观众来去进出自由,他们入书苑、进剧场是来找乐子,放松心情的,所以必须用笑料将他们“勾住拉牢”。书与戏不能太正,若无笑料,不噱,不好听,观众觉得索然无味,不满足,就容易“抽签”离场。用“跳进跳出”的形式,放完噱,再跳进角色中去,继续扮演戏中人物,这种方法能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增强剧场的气氛,凝聚人气。

评弹界有个张鸿声,人称“放噱大王”。他与人“越做”时,总放在最后一档“压阵”,俗称“送客书”,因为他“放噱”针砭时弊,噱天噱地,每每把想“滑脚”的听客拉牢,一直把书听完才走。

上海解放不久,评弹界诸多著名演员联合演了一场书戏《野猪林》,林冲一角分别由蒋月泉、杨振言扮演,蒋演前半场,杨演后半场。杨振言算“三脚猫”,会翻“吊毛”,唐耿亮用水火棒佯打林冲,狠狠往地上一拍,他当即翻了一个“吊毛”,孰料头上的发髻掉了下来,露出小分头,观众当场哄笑。唐耿良立即放下手中的水火棍,上去帮他套发髻,但总是套不上。无奈之下,导演应云卫急忙拉下大幕,让化妆师替杨振言重新打髻,与此同时就请张鸿声上台,与唐耿亮一道在大幕前放几只“噱头”,引得观众大笑,以此解围。

当今评弹与滑稽戏“跳进跳出”的形式用得少了……唯有笑料积累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角色中跳出来“放噱”。须知笑料是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观察、经过精心思考,提炼出来的。前辈艺人无论去菜场、浴场、歌舞厅,还是去酒家、理发店,只要留心观察,上自白领、老总,下至蓝领、警察,都能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不少有趣内容,找到笑料。诚望我们的青年演员能从老艺术家“放噱”的本领中领悟到“放噱”的表演能力。(唐燕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