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与苏州评弹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评弹研究室
2012年5月19日至20日,“周良与苏州评弹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这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中国说唱文艺学会、《中国曲艺志》总编辑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省曲艺家协会、苏州市文学艺术联合会、苏州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八家单位举办,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浙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中国文联荣誉委员罗扬、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董耀鹏、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陆军、江苏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叶飚荣、苏州市文联主席成从武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本次研讨会旨在推动苏州评弹理论的研究与学术交流,研讨会专家学者云集,对多个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周良在苏州评弹理论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周良在评弹资料收集、整理、撰写苏州评弹史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周良作为艺术管理者所体现出来的的个人魅力。
一、周良在苏州评弹理论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
一门成熟的学科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同样,评弹艺术的成熟离不开完善的理论支撑。因此,总结周良在评弹理论上的贡献成为了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原浙江省曲协副主席蒋希均认为,周良先生在理论撰写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史料的功能。我们过去往往忽视对评弹史的编撰,而不了解历史,则不能知其源流,对其今后的发展之路也将茫然无知。评弹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一般人不敢问津,而周老对评弹研究的态度始终是,只要评弹还要生存下去,研究工作和理论建设就要做下去。周老这种只管低头耕耘,不问雪雨风霜的作风令人钦佩,发人深思。
著名评话艺术家金声伯先生与周良先生相识了54年,他清楚地记得,周良上世纪50年代初到苏州文化局时,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了解评弹,频频向众多艺人请教的情形。周良的理论基础即来自于与艺人们的不断接触之中,他不断地将艺人们的艺术特点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总结和归纳。因此,周良的理论书籍能被评弹界人士所接受,他并非就理论而谈理论,他的理论来自于实践,来自于自己勤勉的积累。他对各个艺人的演出特点、风格了如指掌。周良艰苦探索,使苏州评弹艺术从没有理论到构建出一套理论体系,并使这些理论逐步深入,让评弹艺术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原浙江省曲协主席施振眉因为评弹而与周良先生长期合作,自1977年以来几乎每年都要会面,因此对周良先生知之甚多。在施老看来,周良老先生以其对苏州评弹的杰出贡献而深受江浙沪三地评弹界人士的爱戴。而周良对苏州评弹艺术发展的贡献,尤体现在两个方面上。其一是行政管理上的突出成绩,数十年来周良先生在评弹管理岗位上鞠躬尽瘁,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了苏州评弹的发展。另一个方面便是学术研究上的贡献,他撰写和出版的大量关于评弹艺术的论著,表明了他在苏州评弹理论方面堪称第一人。他的专著,很多已经成了苏州评弹领域人士所必读的书籍。
中国曲协研究部主任黄群用了三个词来概括了周良先生在评弹研究上的执着,即坚持、坚守与坚韧,认为这“三坚”,是后进学者所应该学习信守的。黄群指出,周良编撰评弹史有着深远的意义,一是使人们能够认清评弹发展的历史;二是便于传承评弹艺术;第三则是为这门学科的建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认为,评弹在当今没有新的流派,如何创立新的流派?除了严格的师承关系以及清晰的脉络之外,评弹要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要有自己的理论观点与独立的见解,需要从理论上对一个流派的形成予以支撑。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力行先生除向大会提交了论文《改革开放以来周良对评弹艺术的探索与思考》外,并畅谈了自己的感想。言简言骇地指出,一门学科如果没有理论的话,就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同理,对于一门艺术来说,如果没有理论支撑的话,它也不可能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艺术。尽管评弹在表演艺术上已经非常成熟,但是没有理论的概括,理论的研究与启发,它也不可能成为一门真正完善的艺术。而作为苏州评弹理论重地的《评弹艺术》,其灵魂人物便是周良先生。为了评弹的发展,对于《评弹艺术》的出版与发行,周良先生倾注了大量心血。《评弹艺术》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是三十年来评弹发展的缩影,同时也清晰地显示出周良对评弹事业发展的思考与引导。而评弹事业的发展,是与他的理论积累以及他对评弹深刻的思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将周良先生誉为苏州评弹理论的第一人,苏州评弹理论的奠基者毫不为过。
《评弹艺术》是周良先生耗用时间最长,付出精力巨大的一份刊物。对于《评弹艺术》在学界以及评弹界的作用,学者们各抒己见,赞誉有加。上海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彭本乐先生与段静博士合作撰写《周良先生和〈评弹艺术〉》,论述了《评弹艺术》的文本价值以及周良对评弹理论的杰出贡献,并讨论了周良与吴宗锡等从促进评弹艺术发展的角度所进行的学术争鸣。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家昌先生从周良先生的著作上来论述周老对评弹艺术理论的贡献,在刘家昌先生看来,《评弹艺术》作为一套理论丛刊,除了是周良先生秉承陈云所说的“我赞成你们说的要研究评弹理论”的精神外。更多的则是他的身先士卒,勤勉实干,为评弹的理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体论”是周良评弹艺术理论的重要核心。江苏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朱禧先生讨论了周良同志关于苏州评弹“本体论”的研究,并对周良先生的苏州评弹“本体论”研究作了归纳。强调了苏州评弹与戏剧的不同,评弹是叙事而戏剧则是表演,评弹要保持自己的特征,不能本末倒置。苏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潘讯先生在深入研究了周老评弹艺术特征后,认为周良先生对评弹艺术特征的核心把握,是从始至终坚持评弹艺术的“本体性”,力图为评弹艺术正本清源。而周良对评弹本体性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在与不同艺术形式的比较中为评弹的本体特征定位。而评弹的本质表现在它的口头性上,评弹不仅仅囿于表演,它的艺术表现更多的则是运用语言符号的想象。第二,周良将“以长篇为主”与“以说表为主”作为评弹艺术的主要特征。最后,周良先生提出了评弹在叙事空间中出现的故事现在时与叙述者现在时的“两个现在时”问题。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陈爽博士从音乐学角度阐述了周良先生在评弹事业上的杰出成就。陈爽博士感叹于当代评弹艺术所表现出来与其他曲种类似的倾向,即在演唱中的歌唱化倾向。并指出程式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普遍规律,而周良先生对评弹的研究,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李明副教授的论文《谈周良先生苏州评弹保护观: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角度》一文,论述了周良从评弹原真性出发对评弹进行保护的本体保护观。并指出评弹保护的重点在于保护继承优秀的传统长篇,而传统书目、表演艺术以及书场艺术则是构成评弹生命的基本要素。李明女士在文章中指出,周良先生在研究评弹特征时,以比较的方法寻找评弹与小说、戏曲的异同,寻找出评弹质的规定性。而对评弹进行保护的另一个核心则是推陈出新,以新来推进评弹的发展与传承。
二、周良在评弹资料收集、整理、撰写苏州评弹史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1957年周良到苏州市文化局担任领导工作,当时他对苏州评弹并不了解。为了尽快熟悉这门艺术,他不断向专家、演员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从50年代末开始,大量收集关于苏州评弹的资料,到文革前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文革结束后,他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先后编纂出版了关于苏州评弹的资料集,为进一步研究苏州评弹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基础。
蒋希均先生指出,周良研究苏州评弹非常重视史料的搜集梳理和分析工作,在大量的书籍中浪里淘沙,一字一句摘录下来,是扎扎实实的硬功夫,没有半点可以凭想象、推理和虚构的成分,因而成绩是巨大的。同时,他还重视对传统书和名家的艺术经验的记录和整理工作,功德无量。
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家昌老师指出,周良到文化局不久,一方面,邀请专家编纂了《苏州评弹研究资料》第一辑,供自己和大家学习,另一方面,留意从历史、笔记小说、地方史志中辑录有关苏州评弹的相关资料,整理归纳、分类编排,于198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有关苏州评弹的资料集《苏州评弹旧闻钞》,收录资料达545条。由此可见,他对苏州评弹的求知,所下的工夫何等之深。
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栋霖认为,周良研究评弹首重历史与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他最早的研究工作是从资料收集起步的,这是最具学术眼光的,从而将苏州评弹研究奠基于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从50年来以来的半个世纪,周良关于苏州评弹研究一步一个足印,扎扎实实,成果丰硕、累累瞩目,这都与他将资料、文献工作置于研究第一位的扎实学风分不开的。
江苏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朱禧认为,周良孜孜不倦地从事苏州评弹的本体研究。一是,搜集梳理编纂历史和现代的关于苏州评弹的资料,在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有《苏州评弹旧闻钞》、《弹词经眼录》、《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及其增订本、《陈云同志和评弹艺术》、《陈云和苏州评弹界交往实录》、《出人、出书、走正路》、《苏州评弹文选》四卷、《评弹书简》、《苏州评弹研究六十年》等。二是收集汇总苏州评弹演出书目,包括《苏州评弹书目选》五集和《苏州评弹书目库》五辑。三是,在此基础上撰写苏州评弹史。因此可以说,周连先生把自己所有的热情和赤子之心,完全献给了苏州评弹事业,默默耕耘、厚积薄发,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原苏州市戏曲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原苏州市曲协秘书长曹凤渔讲到,周良对苏州评弹的最大贡献,是在他带领下认真抓好苏州评弹宝贵资料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为开展评弹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从征集苏州评弹资料入手,先后收集了一批评弹史料、召集老人座谈、总结艺术经验、记录评弹传统书目以及收集现代新书目等,光文字资料就达近两千万字。另外,他在苏州组建了第一个专业研究单位——苏州市评弹研究室,积极抢救了一大批在文革中被封存而遭破损的长篇书目和珍贵历史资料,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苏州评弹艺术的发展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州戏曲博物馆原顾问、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原副主席夏玉才讲到,评弹历史上许多评论文章散见于报刊杂志,很少有人将其搜集整理,并用理论指导艺术实践,周良担任苏州市文化局的领导工作之后,建立了艺术理论研究机构“戏曲研究室”,主要研究昆曲和苏州评弹,这也是评弹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文革中“戏曲研究室”被解散了。后来,苏州市曲艺联合会在周良先生的领导下建立了“评弹资料室”,专门搜集评弹资料、记录评弹演出脚本,进行初步的研究工作,编写了《评弹书目传承系脉表》等。不久,“评弹资料室”独立为“苏州评弹研究室”,于1986年并入戏曲博物馆,原先保留的评弹史料和文学脚本,都归入戏曲博物馆并成为其镇馆之宝。可见,周良先生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专门研究机构,为评弹历史研究、评弹表演艺术研究、评弹文学研究,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
苏州戏曲博物馆原副馆长杨作铭认为,周良对苏州评弹艺术研究的主要贡献首先体现在搜集积累大量资料,为苏州评弹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建国初期,研究苏州评弹的专家学者不多,虽有介绍苏州评弹艺术特色的文章,但仅限于知识介绍的范围,缺乏系统研究和探讨。自从周良调任苏州市文化局担任副局长,并分管苏州评弹之后,苏州评弹艺术的资料搜集与研究工作才开始迈开步伐。从50年代后期起,苏州市曲艺联合会组建“艺术组”,安排专人、拨给经费,专门开展搜集、汇编、研究苏州评弹的资料史料工作。后来“艺术组”改为“评弹研究室”,并入评弹博物馆,成为周良先生指导下开辟的第一个评弹研究资料史料来源的立足点。他不仅从各种笔记、小说、古旧图书中摘录有关评弹的记载,还组织力量注意保留评弹演员身上的艺术活材料,转化为研究评弹的重要资源。总而言之,周良先生收集积累的资料史料,量多、质高、面广。
常熟理工学院周巍博士在《略论周良对苏州评弹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一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周良先生撰写评弹史著作达20多部,主编评弹专业杂志《评弹艺术》,至今已45期,可谓评弹研究领域的巨擘。同时,以《苏州评谈旧闻钞》、《评弹艺术》选编的评弹史料、《书坛口述历史》、《评弹研究资料》(内部资料)等为主体,论述了周良先生之于评弹史料整理与研究的贡献,从而对评弹艺术的传承、扩大政府、大众对评弹的关注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的博士生韩秀丽、张盛满在《“保护评弹,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记苏州评弹的守卫者周良先生》一文从评弹书目方面来论述周良对苏州评弹的保护。文中谈到周良对评弹书目的收集与整理,认为周良主编的《苏州评弹书目选》与《苏州评弹书目库》,体现了周良先生在评弹事业上所凝聚的大量心血以及对评弹艺术深邃的个人思考。该校的博士生王亮指出自80年代以来,周良在苏州评弹史的研究方面,实现三次跨越:《苏州评弹史话》是他的第一篇研究苏州评弹史的文章,以此为标志,在评弹艺术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史学研究,实现转型;《苏州评弹史稿》是他的第一部研究苏州评弹史的著作,被称为苏州评弹史的“开山之作”,拉开了苏州评弹史研究的序幕;《苏州评话弹词史》是他第一次对自己在苏州评弹史研究过程中,个人经验与经历的全面归纳,表现了一位学者的博大胸襟与学术旨趣。
总之,周良关于苏州评弹史的学术理路,从资料入手到理论升华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前辈学者严谨治学的典范。
三、周良作为艺术管理者所体现出来的个人魅力
周良先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着长者、贤者之风。他关心尊重老艺人,爱护、培养年轻人,是评弹艺人的知心人。不少评弹艺人说,与周良相交,有如沐春雨、如临春风之感。
老艺人德高望重,他们是评弹的宝。几十年来,周良先生始终强调青年演员要了解前辈的历史、学习前辈的技艺之外,自己也身体力行的认真对待老艺人,乐于为老艺人服务。原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王鹰女士追忆了自己与弹词名家徐云志先生拼档的经历,介绍了周良先生对徐老深厚感情。除了徐云志以外,几乎其他老辈演员,周良先生都表现出尊重和关心。唐力行教授回顾了周良先生与乃父评话名家唐耿良先生交往过程,指出周良先生对于老艺人的关心非常细致,哪怕是平时信件往来都能体现出对于老艺人的尊重。为此,唐力行教授建议大家可以将周良先生与评弹演员以及与评弹艺术有关的书信汇编成集,从这些书信中可以窥见周良先生评弹研究理路及为人。这一点得到吴文科先生的赞同。
周良在长期工作中以其认真的态度,得到了共事者的好评。金声伯老先生说,周良作为一位来自海门的年轻局长,由不懂苏州话,到读懂、弄懂,再到精通评弹,花了好多功夫,这是难能可贵的。原浙江省曲协副主席沈祖安先生说,周良先生的学识和研究学问的态度是相当严谨和诚笃的,对江南评弹史料的编纂,他花功夫最多,乐于多方听取,也擅于集思广益,更善于调动各方积极性。周良先生有学者风度,有时在学术上遇到不同见解时,他也总是虚心地听取,认真思考,然后才从容地阐述己见,决不居高临下,从无逞强好胜,即使稳操胜券,也总是微言大义,娓娓而谈。
评弹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后来人。苏州评弹研究起步较晚,周良在文化部门工作时,一面从事繁重的行政工作,一面开展评弹理论研究,此外还带出了一支评弹演出、理论研究队伍。事业要发展,关键是人的因素。陈云同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指示评弹要“出人出书走正路”,周良先生一贯重视对中青年演员的培养。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金丽生先生指出,陈云同志的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不折不扣的坚决执行。“出人”就是培养新人。八十年代,周良先生与上海、浙江的有关领导举办了两期中青年演员艺术培养班,涉及的江浙沪演员共有七十多人,邀请了数十位老一辈艺术家讲课(如蒋月泉、张鉴庭、张鸿声、唐耿良、杨振雄、徐丽仙等)传授技艺,使广大中青年演员获益匪浅。除此,还举办了江浙沪青年演员传统经典书目进修班,他本人还积极地到各类研修班去讲课。为推出青年人才,他积极提倡举办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青年会书,为青年演员的成才提供了展示艺术的平台。此外,苏州评弹学校校长周沛然等人也强调了周良先生在苏州评弹学校创办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除了青年演员,周良先生还重视培养评弹研究队伍。蒋希均先生强调,周老在自己潜心研究、不断著书立说的同时,把培养中青年研究人员,逐步建立一支后继的研究队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苏州市评弹团团长孙惕先生则回顾了自己参与周良先生主持编纂《中国曲艺志》江苏卷的过程。那时周良先生大胆地启用年轻人全面参与其中,让他们从实践中去提高文学艺术的认知能力和鉴赏水平,在工作中去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具体的任务去锻炼相关的业务技能,从而比较自觉地为曲艺理论研究多做些有益的工作,努力使曲艺事业在各个层面上都能够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对待晚辈,周良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得到了后来者的爱戴。《评弹艺术》主编傅菊蓉在文章中指出,周良老的评弹研究是目前为止评弹研究的最高水平,但他从不以权威自居,从不把观点强加于人,而是平和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讨论,以平等的姿态循循善诱,说出自己的认识,也请别人说出看法,哪怕有些看法是幼稚的、不很客观的,通过讨论来搞清楚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对于大多数参与评弹研究的人,包括熟悉评弹艺术但文学和理论水平较欠缺的以及文学和理论水平有优势但对评弹的熟悉程度不够的人,周良老的这种引导方法,都使之能积极参与其中而有所收获。
除了尊重老艺人、真心对待同事、爱护年轻人之外,周良还与听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解军认为,听众是评弹不能忽视的重要元素,他们在书场内精神得到愉悦、素质得到提升,并且能主动参与到与演员互动的过程中去,这就在事实上保存和发展了评弹艺术。基于这样的认识,周良在《评弹艺术》编辑过程中,无论是载文强调听众的重要性、刊发听众对评弹艺术的鉴赏和历史回顾,还是开辟专栏刊登听众对于评弹艺术的意见和建议,都始终体现了他所强调的一个理念—尊重听众。
周良先生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在研讨会闭幕致辞中,周老强调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在社会各界帮助下、在全体同仁努力下完成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先生则指出,在当今这个非常功利和极其浮躁的时代,周良先生所以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觉追求,奋发有为,恰恰不是因为急功近利,实在由于他的超然入静;恰恰不是因为另有所图,实在由于他的淡泊名利。
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协副主席吴文科作总结。吴文科先生在总结中指出:周良对评弹所作的贡献,可以用三大家来进行概括。第一是活动家,周良先生为了评弹事业的发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第二是编辑家,周良先生不仅仅自己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也汇集编撰了大量的评弹论著,扩展了评弹研究的领域。第三则是评弹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当然,周良的贡献远远不止这些,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然而尽管周良先生著作等身,但他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
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要学习周良同志,学习他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对苏州评弹研究不懈的精神;学习他事事为评弹演员和听众着想,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最后,代表们祝愿周良老健康长寿,为评弹事业继续作贡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