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繁荣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何处安放一张评弹的说书桌?上海“雅庐书场”面临拆迁的消息传出后,这块中心城区最老书场的命运受到诸多关注。东方网记者从黄浦区文化局获悉,由瑞安房地产公司发起的“雅庐・新天地”文化发展资金今天启动,三年内将投入50万元,为评弹艺术“输血”。“雅庐书场”经理吴继平透露,最快今年下半年,雅庐的评弹表演有望搬到“新天地”免费演出,“雅庐书场”也有望整体转移到区文化馆,“雅庐这个品牌肯定会永久保留。”
评弹老书场面临尴尬境地
从繁华的淮海路往南走,十分钟步行距离之外,91年历史的“雅庐书场”安静地藏身在顺昌路小巷中。下午1点半,百多个座位的书场中,已经坐进60多位观众,一米见方的说书桌前,评弹演员王金玉手持三弦琴,正在说他最拿手的弹词,丰富的表情和幽默的说口,不时逗得台下观众会心一笑。
王金玉说的是长篇评弹《双按院》,整出评话要连说15天,每天说上两个小时。“现在评弹演员中,能拿下长篇的越来越少了。”刚刚走下舞台,王金玉头上渗出一排细密的汗珠,他说长篇评弹非常“吃功夫”,既要把书要说得有故事、见人物,表演、唱功和琴艺上也要过得去,“没有五年的刻苦学艺,很难完完整整说下来。”不过他也直言,现在不少演员还在“吃老本”,说来说去就那几个老书,真正创新的书目太少,“有些观众听得都会自己说了,这样怎么能吸引人?”
一个场次的评弹说下来,王金玉的报酬大约在200元,这在不太景气的曲艺界很普遍,“有的评弹演员收入还要少。”谈到评弹艺术面临的困境,王金玉不停地摇头说“没办法”。他说,现在评弹演出存在恶性循环,票房收入太少,演员的报酬就低,导致很多人不用功说书,结果观众也就越发“不买账”。到后来,不少演员变得功利化,急着到电视、广播中唱些“不出汗”的短篇,真正见功力的段子反没人说了。“我的老师姚荫梅创作的《双按院》,现在就没几个人说得下来。”
老一辈曲艺工作者回忆,评弹艺术最鼎盛的时候,各路演员都要来上海“拜码头”,在这里唱好了才可能会红,那时评弹书场的票房可以和电影票房等量齐观。不过现在,能够坚持下来的已为数不多,“雅庐书场”经理吴继平坦言,观众的年龄老化,书目创新太少,书场的经营压力从没中断,“最大的难题还是缺资金。”
“雅庐”评弹下半年进驻“新天地”
不过,让吴继平欣慰的是,过去被定位为酒楼茶肆中消遣之乐的评弹,今后也将走进白领、老外聚集的时尚地标“新天地”。今天启动的“雅庐?新天地”文化发展资金中,首批20万元资金也已到位,今后三年还将继续追加30万。
吴继平告诉记者,“雅庐书场”的正常运作中,区政府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作场地维修和人员开支,雅庐还在周边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立分会场,每周1次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演出。而这次成立的文化发展资金,将专门用于评弹艺术展示、评弹艺术研究、评弹知识讲座鉴赏等活动,“这些钱不是用作书场的运作,而是用在评弹艺术推广这个刀刃上。”
吴继平透露,最快下半年,雅庐的评弹表演将入驻“新天地”,初步计划三个月免费演一次。他说,面对评弹艺术的现实境遇,雅庐自身的蜕变还在于,改革创新表演的样式,如与传统音乐结合演出“四季雅乐”,甚至采用摇滚评弹的形式,吸引年轻人和老外关注,继而慢慢听下去、听出味道。
市场萎缩的评弹艺术如何焕发生机?上海曲艺家协会相关人士建议,政府和企业除了在资金上“输血”,更应在评弹的创作、传承上“造血”,比如推动文艺体制改革,培养优秀的青年后备人才,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增加评弹演员的评奖、评优渠道。
据了解,上海市演艺工作者联合会已建立了一套针对“体制外”社会演艺人员的职称评定体系,去年已经有部分评弹演员开始申报。
评弹演员王金玉的《双按院》受到不少观众的喜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