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小院团,310名演职人员,一年演出近万场,演出收入逾2000万元。记者日前对这一被行家们称为剧团的“苏州现象”作了探究,苏州市文广局副局长成从武用坚持发展艺术生产力,把握艺术生产和市场两个规律,做到群众、生活、实际三个贴近作了概括。

追求“叫好”“叫座”统一

“十五”期间,苏州市直5个院团共获1个国家舞台精品工程、3个全国“五个一工程”奖、4个文华奖(其中1个文华大奖),4台戏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

更可喜的是,苏州始终把评奖作为推动创作的手段,以精品力作赢得观众。

获国家舞台精品工程的儿童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连续10年在15个省、市演出3600场依然久盛不衰,并被全国上百个剧种改编,演出近2万场次,成为苏式滑稽又一个时代的代表作。喜剧《青春跑道》演出已超过300场。长篇评弹《大脚皇后》演出100余场。大型舞剧《干将莫邪》演出了80余场,曾应邀赴新加坡演出掀起了“苏州文化热”。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也已演出90余场,9月份赴美演出16场,在美国主流社会引起轰动。

找准定位深化改革

苏州剧团的成功,首先是市场定位的成功。昆剧院得白先勇先生等鼎立运作,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观众,并以世界非物质遗产的“身份”走向海外。评弹团坚持传统的“跑码头”,以中老年为对象。滑稽剧团以雅俗共赏的特色融入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歌舞团努力打造吴歌吴舞地方特色。不占优势的锡剧团以农民为主要观众,并逐步向舞美中心过渡。据统计,苏州各剧团的演出市场,2/3在当地。按剧种特点分层次的观众定位,使各剧团能各得其所。

与旅游结合,是苏州各剧团走向市场的又一成功之笔。周庄、同里、网师园、光裕书场,几乎每个剧团都有自己的演出基地。旅游景点增加了文化味,剧团吸引了游客观众。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扶持优秀剧目的生产,不断加大投入和奖励力度,为剧团按照艺术生产规律和市场规律,“一团一策”深入改革、更好地走向市场创造了条件。10年来,剧团的固定资产增加了13倍。在剧团总收入中,财政投入与演出收入的比例由10年前的7∶3变为现在的约各半。

传统戏曲注入时代元素

苏州有着丰富的传统戏曲遗产,作为昆曲和评弹的发源地,积淀了1800多折昆剧、300多部长篇书目。流传于民间的吴歌内涵丰富,苏式滑稽也有百余年历史。对优秀传统戏曲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是剧团发展的基础。忽视了这一块,就失去了根基。苏州剧团的成功,还在于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不断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观念,为传统戏曲注入时代元素。

苏州剧团的成功,还得益于人才培养的体制。即将迎来建校50周年的苏州评弹学校,被誉为评弹界的“黄埔军校”,现已培养大专层次的评弹演员。青春版《牡丹亭》的青年演员,多是苏州戏校昆曲班培养的。(朱金龙)

摘自 《文汇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