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年,访苏州电视书场殷德泉

前言

“江南清韵”苏州评弹曾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然而经过一场十年的文化浩劫,评弹艺术开始凋零,艺术家的没落、书场的倒闭、经典评弹书目的流失导致现在一种青黄不接的局面。随着越来越多老一辈评弹艺术家的离去,后一辈的年轻评弹学者却少有像前人那样出类拔萃的人才。2006年5月20日,苏州评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评弹爱好者自发地组织在一起,义务地担起拯救和发扬评弹艺术的责任,四处奔忙,不计报酬,不辞劳苦 。更有一些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为评弹的发展倾尽全力。

殷德泉是一位老评弹爱好者,他也是苏州电视台电视书场的编导,从1994年苏州电视书场开办以来,殷老就一直担任这个栏目的总指挥。上个世纪90年代初,适逢上海电视台电视书场停办,众多评弹爱好者强烈呼吁再办书场,于是在苏州市政府领导的殷切关怀下苏州电视书场诞生。在当时的环境和简陋的条件下,电视书场的命运一度让大家堪忧,然而殷老迎难而上,在不断的努力尝试和不断的创新手法下,苏州电视书场做得有声有色,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从2003年开始,每年春节都会举办一场评弹电视春节晚会,传统的书目、创新的形式让评弹春晚成了苏州人家过年必看的节目。

“评弹不会被遗忘,评弹只是需要革新”

回望19年的电视书场人生——专访苏州电视书场第一人殷德泉

初次与殷德泉老师见面是在苏州他的茶馆,此时正是休息时间,没有一个客人。一楼大厅的大屏幕电视上正播放着弹词演唱,嘤嘤咿咿的苏州软语叫人仿佛回到了旧时的江南水乡。


  茶馆二楼很宽敞,前面有一个小舞台,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台下整齐地摆放着舒适的藤椅,后面则放满了古色古香的茶具。这一副带着清新现代气息的老茶馆模样让记者眼前一亮,似乎眼前正有一群穿着长衫的老先生摇着折扇品着茶水津津有味地听着评弹。

见到记者,殷德泉老师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首先感叹道:“我做苏州电视书场已经有19个年头了,回首这些年,电视书场从刚开始设备简陋、资源缺乏的状态到现在这样成为苏州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我很欣慰,评弹的发展将继续下去,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来继承这门优美的文化遗产。”

中国报道记者:殷老您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地苏州人,评弹也是地地道道的苏州文化,您与评弹的情缘可以说与成长的环境密不可分,可以请您谈谈您和评弹的情缘是如何一步一步越结越深的吗?

殷德泉:我从小生长在一个与父母、四弟兄共同生活的家庭中,居家在临顿路附近幽静的小巷深处。父亲空余之间就是喜欢评弹,俗话说听听书,两位兄长也特别喜爱评弹,热爱的程度还要深一些,他们还会弹弹三弦和琵琶,还有我的嫂嫂、弟弟、侄子他们都是文艺爱好者,评弹、戏曲、音乐在我们家里的收音机里扬播时起。有时候还会来一些亲朋好友一起弹弹唱唱十分热闹,邻舍街坊说我们是“文艺之家”,我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不过我对评弹的喜欢程度是持久的,深层次的,上书场,听广播,熟悉了许许多多的评弹故事及演员,用“酷爱”两字一点不过,之所以才会与评弹产生这份深厚的情缘。

我在小学四年级时就能登台演唱蒋月泉的《海上英雄•风急浪高》,初中时是市三中的少先队大队文艺委员,在午间休息时间,我会把自己在广播电台中学会的《雷锋-你是我们学习好榜样》这首开篇通过学校的广播喇叭进行广播教唱,课余还能为同学们大胆地摸拟一折评话《打票车》。在“文革”是文化艺术最枯萎的时期,我就如一个饥饿者,什么评歌、评戏,都要听都要看,难免能在其中能寻觅到一点点评弹的滋味。那怕在农村插队最艰苦的期间,还不忘把三弦带在身边,那些:“香莲”、“隆冬”、“窈窕风流”只能唱在心里,能放开嗓子唱的是“雷锋、王孝和、海上英雄”,也算过把瘾。年轻的时候曾经梦想去学评弹,当一名评弹演员,不过全没希望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回苏工作了,文艺的春天又来了,激起了我对评弹艺术的再一次热情。那时书场演出十分热闹,到处客满,我和广大书迷们一样,陶醉于其中。各地的广播书场纷纷播放老艺人的珍贵资料和评弹界的新编节目,借此良机,我不时地去收听欣赏,成了各地电台广播书场的知音客,他们的忠实听众。也是通过这个媒介我结识了一批具有一定鉴赏水平的评弹知音,我们结成了知音,乐此不疲,奔波于拜访艺术家和评弹权威,交流收藏,宣传推介评弹艺术。我们借助收藏的藏品:评弹音像、文字资料、图片书画等,来了解评弹艺术的发展历史和艺术规律,及其特征特点。我们这些痴迷者常常活跃在江浙沪等地积极开展为宣传评弹的各项活动,赢得评弹界和公众的认可与好评,也获得了新闻媒体的宣传与报道。我们这些志愿者后来挂牌“苏州评弹知音小组”,即到一九九三年正式成立“苏州评弹收藏鉴赏学会”,影响了江浙沪地区。

中国报道记者:评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让那么多的人对它如痴如醉?当时您接到要在苏州电视台创办电视书场的时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殷德泉:听评弹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趣味和享受,你要静得下心,才能发现它其中的美和韵味。我从小就想做一名评弹演员,可惜未能如愿,后来我就想从事一份与评弹有关的工作,1994年的时候我终于如愿以偿,被委派担当苏州电视书场的编导,我很兴奋。有人说我是最幸福的人,做着一份与自己兴趣相同的工作。无论工作是那么忙碌与艰辛,无论是困难一重又一重,我只要看到观众朋友能满意地收看到我们的电视评弹节目,我就舒心了。

这十九年来,我把我的绝大部分时间投入我的工作中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从中结识了许许多多的评弹艺术家和评弹工作者,如蒋月泉、吴子安、唐耿良、黄异庵、曹汉昌、杨振雄、杨振言、张鉴国等;又如吴宗锡、周良、施振眉、沈祖安等,结下了友谊,成为良师益友。我要感谢电视台、评弹界及方方面面对我工作积极支持与热心帮助,也要感谢电视台同仁的合作和我家人一贯支持,才让我在电视评弹领域里荡漾,拼搏,与时俱进并获得成功。十九年来观众的好评,专家的肯定,又当我捧回一只只奖杯时,顿觉欣慰,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价值体现的幸福感,好似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每当回想起这些,我更要感谢广大电视观众对电视书场的青睐,十九年来不间断地收看了五千多期电视评弹节目,陪伴着电视书场的成长与发展,孕育着我与苏州评弹的情和缘,这一份情和缘我会珍藏着,不时地回味它,我会对它痴迷一辈子的。

中国报道记者:现在苏州电视书场已经办得很成功,它对推动评弹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您是如何来办这个电视书场的?现在评弹正面临一个青黄不接的局面,您认为评弹要怎么样走下去才能不被遗忘?

殷德泉:民族戏曲曲艺大家知道都面临着危机,舞台在萎缩,观众在减少,那么办电视戏曲曲艺节目究竟有她的对象吗?会拥有其广泛的观众群吗?作为戏曲曲艺栏目的电视人首先要给自己的栏目来个定位,到底针对什么样的观众群,如何抓住您栏目的观众群,这一点很重要的。

首先我们在手法上常变常换常创新。《苏州电视书场》以长篇评弹书目为依托,长篇评弹书目好比是电视连续剧,我们电视书场把一些传统经典的艺术型的评弹书目和一些变化离奇、内容丰富、故事型的评弹书目录制成一部部的电视长篇评弹书目,来抓住电视观众的眼球,让观众既欣赏到艺术又听到丰富多彩的故事,而为之看了还要看,舍不得放弃每一天。根据电视收视的日新月异和观众的审美疲劳,也配合台里的每一次改版的需要,来适应不同层次观众收视审美的需求,编导们是绞尽了脑汁,分成“套餐”、“花色餐”、“丰盛餐”、“精品餐”等等。何为“套餐”?就是把一个熟悉的长篇评弹书目搞成系列的评弹专题,这是一个很奏效的办法,来抓住观众,提高收视率。何为“花式餐”?也就是制作一些评弹节目时融入戏曲,比方说评弹演员演唱戏曲,戏曲演员演唱评弹,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反串演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观众朋友产生一种新鲜感。何为“丰盛餐”?也就是每逢过年过节或者是配合宣传搞一些大型晚会或演唱会来烘托栏目的品牌效应。何为“精品餐”?也就是把整个评弹界的优秀演员拍成一个个演唱专辑,集中来表现评弹流派演员的精湛艺术,这种节目也是倍受观众欢迎的。

为了让一些年轻人和听不懂评弹的人渐渐了解评弹,《苏州电视书场》在解析、普及这方面也是做了相当的工作。《苏州电视书场》初期曾经一度开办过“星期版”这个特别节目,这是一个版块型的节目,其中有《演员之窗》、《书迷乐园》、《评弹教唱》、《精品赏析》、《书坛常识》等子栏目,这些子栏目的功能就是起到解析普及的作用,给人启蒙和启迪。我们通过“星期版”这个特别节目也培养了一批电视书场的新观众。

然后节目保持和观众的互动。每逢月末评弹精品节目和逢年过节,以及党和政府的宣传活动的时候,《苏州电视书场》会针对不同的节日气氛和活动内容,举办一些电视化艺术性较强的评弹晚会和演唱会。曾轰动一时的现场直播的评弹金曲大点播(每逢月末办一次,每次二小时,历时一年)极大地调动广大观众的欣赏点播热情。演员亮相演唱的情绪很高,现场效果极好。而且为了与观众的更进一步互动,栏目组也开设了观众信箱,经常选读来信。

当然,评弹的发展最关键的是离不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苏州电视书场》已将近四千期,每走一步、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成功都倾注了台里各级领导的百般关怀与重视。办好《苏州电视书场》也是为了抢救、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件积极而富有意义的好事。

总之,评弹的发展不管怎么创新一定要保存它的本体不变,我们一定要抢救优秀的经典书目,抢救老一辈艺术家们的优秀表演节目;特别要扶持、培养、推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只有在年轻人了解、接触和熟悉评弹之后才能让评弹发展下去;而且在抢救、保存传统经典的基础上挖掘一系列创新的评弹节目,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有无穷的生命力。

  经过这十九年的不懈努力,苏州电视书场可谓是办得很成功,我们也很欣慰,但是评弹的青黄不接和书场越来越少的状况也确实让我们担忧,但是我相信下一辈的年轻人会有更多的创意来丰富我们的评弹文化,让它继续流传下去。

殷德泉先生近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