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汉昌(1911—2000 ),原名曹锡棠,苏州评话演员。出生苏州,自幼受姑父石秀峰的熏陶,喜爱评话艺术。14岁师从周亦亮习《后岳传》,改今艺名。15岁登台,随后演出于江浙一带。

1931年在光裕社出道,并渐享名书坛,以擅演《岳传》著称,为这档传统书目的集大成者。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参与筹建苏州市评弹实验工作团 (今苏州市评弹团),为该团创始人之一,并长期任团长。 “文革”后,参与恢复重建苏州评弹学校,并任校长,系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苏州曲艺家协会首届会长。他说书书路清晰,口齿清楚,重表叙,善说理。中气充沛,艺术上具有“一口干”特色。曾精心加工整理《岳传》演出本,并于1986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逃学迷书遇良师

苏州评弹是苏州的一张精致名片。在醒木拍案、弦索叮咚中,时空纵横,人物纷呈,大开大合,大智大勇,笑谈天下事,指点古今情,这一被列为非物质遗产的吴地艺术门类,出了多少亮丽流派,出了多少精美曲目,出了多少响档名家。苏州评弹数度走出国门,名扬海内外。继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多次出访意大利、日本、法国,九十年代又先后两次赴香港参加民俗艺术节活动,并应邀赴加拿大、新加坡、法国等地演出。1998年1999年两次赴台湾表演, 轰动宝岛,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走进新中国,苏州评弹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有一个艺人,会长久地驻足在评弹同行和广大听众心目中,他叫曹汉昌。

曹汉昌本人的经历,也是一回峰回路转、引人入胜的评话。

他童年家住观前街北面的温家岸。父亲经商,开了一爿石灰砖瓦行。他是长子,所以,父亲从小就准备培养他从商,接班掌管店务。可在他七八岁的时候,曾经跟叔叔到书场听过书,一听上瘾,心中生根。十二岁那年,跟他的好婆到上海姑夫家去住过一段时间,这更让心中的根发芽抽叶。他姑夫石秀峰,本是说评话《金枪传》的响档。当时,石秀峰在上海新世界游艺场说书。曹汉昌接连十几天,每天下午跟姑夫上新世界听书。

姑父石秀峰也很喜爱这个眉清目秀的侄儿,试探性地问他的志向,不想他坦言想长大做个说书先生。石秀峰听了很高兴,不料小曹汉昌回到苏州,向父亲提出想学说书,被父亲摇头否决。他其时正读小学,一有空就听书,非常痴迷。常常自己到玄妙观去听李金祥的露天说书。当时的玄妙观是个大集市,卖各种东西的都有,又是群众性的娱乐场所。有露天说书,有唱曲的,还有杂耍、拉洋片的。李金祥说评话《岳传》,因为在广场上说,不坐凳子,站着听书可以不要钱。所以曹汉昌经常去,开始是放了学去听,后来干脆逃学去听。把小书包放在东脚门的神龛下面,让父亲很是无奈。后来,在好婆和姑父石秀峰的帮助下,父亲终于同意曹家的长子学说书。

也是巧合,当时他们家附近,正好住着一个说《岳传》的评话艺人,叫周亦亮,当时也是一个响档先生。一说即成。拜师金是十担米。石秀峰得知侄儿拜周亦亮为师,很高兴,在给侄儿的信中说:“这个先生好,你的运气不错。 ”

周亦亮书说得好,还擅长编书,所以生意特别好。他的这一本事也传给了徒弟曹汉昌。

周亦亮的说书风格以说理为特长,他的书说得清楚,语言干净,不说脏话、粗话,书中去掉不少迷信的说法。如《挑滑车》中,原来有岳飞做梦,梦中断臂,所以不让高宠下山。他就改为皇帝要高宠保驾,所以不让他下山。周亦亮还很注意人物性格的刻划,力求合情合理。这些都传给了曹汉昌,而且曹在先生的基础上,还有所新发展。

先生周亦亮虚心好学,不保守。曹汉昌曾跟先生到上海听书,当时,演出的得意楼还有一个说书艺人叫黄兆麟,黄兆麟演出在前,曹汉昌师傅周亦亮演出在后,曹汉昌就提前到书场,先听黄兆麟说《三国》,完了再听自己师傅说《岳传》。旧时代的艺界,门户观念重,很多说书艺人不让同道听自己的书,先生也不让自己的徒弟听别人的书。但黄兆麟和周亦亮的气量都很大,黄兆麟同意曹听他的书。曹汉昌对黄恭谦有礼,后来,曹汉昌一直对黄很尊敬。周亦亮也鼓励曹汉昌听黄兆麟的书,告知其中道理:“多听人家的书,比较鉴别,裁长补短,能琢磨点真本领。 ”

但曹汉昌第一次上台,并不成功,当时他胆小心慌,手脚发抖,两只眼睛看屋顶,不敢看听客。先生上一天说的书有一百二十分钟,他二十来分钟就说完了。周亦亮没有批评徒弟,反而是安慰鼓励徒弟,多上台几次就好了。周亦亮告诉自己的徒弟,说书要看听客,面向大家,照顾到每个听客,不能只朝一个方向看,而且要看住几个老听客、熟听客,形成交流效应。这些教诲,影响了曹汉昌一生,使他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好台风。他说书,每天演出前要作好充分准备,要根据听众对象的不同,用不同的说法;每次说书下了台,要想一想,听众反应如何,哪些地方为什么没有反应,没有效果,为什么?哪些说得不好的地方,下次要改。曹汉昌后来总结自己学艺的过程,认为是先生教的习惯使自己受用终生。

后来,先生早逝,他就主动教先生的儿子周啸良,使其能独立书坛闯码头。而曹汉昌,朋友众多,已是江浙一带的名家响档,生意供不应求。

无私成全刘兰芳

记者在采访曹汉昌先生的“关门弟子”周明华时,周明华立刻沉浸在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中,他说,曹老师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心感谢共产党,真心拥护共产党,是新中国、共产党给了他一个旧艺人的新生命。

旧时代的艺人生活是很悲苦的,周亦亮人品好,才艺好,但生了病,生活困窘马上压倒了他,拖病上台,结果四十几岁就早早离世。曹老师一定是从自己先生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所以,他真诚地感谢共产党,真心热爱新中国。

曹汉昌一生的经历,尤其他曾经目睹日本侵略军的暴行,身受其害。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他已在上海说书。“八·一三”日军进犯,第二天他演出的大世界中炸弹,他侥幸逃脱,绕道嘉兴回苏州时,在嘉兴又遇轰炸,九死一生。回到苏州,和家人一起逃难下乡,尝尽屈辱。对什么是侵略,什么是亡国奴,什么是汉奸,什么是爱国,他有真切体会。这些,也是他说好《岳传》的感情基础。

曹汉昌先生的表演,基本功扎实,口齿清,中气足,精、气、神俱备,嗓音清脆响亮。他说书注重说理,语言洁净,书情精炼,书路清晰,而且善于刻画人物,台风潇洒飘逸。周明华现在是苏州评弹团的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员,近年他用评话的方式讲述吴文化,深受听众的欢迎。他向记者讲述了“南北岳飞交流”的书坛佳话,非常有意思。

刘兰芳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的主席,以说岳飞而出名。早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她的《岳飞传》可以说红遍中国。但刘兰芳的书是有欠缺的,书中“洞庭湖平杨么”,就完全缺失。历史走到这个时期,南北说岳飞最优秀的艺人,居然就是三国时的“天下英雄”“使君与操”的后人了,北派的是刘备家门刘兰芳,南派的是曹操家门的曹汉昌。而且,这回从孙刘联盟演变而成曹刘联盟。苏州评话《岳传》比北方评书细腻,南派著名评话演员曹汉昌出版的《岳传》,里面大约有10回“洞庭湖”的书,非常整齐现成。刘兰芳看到曹汉昌的脚本,满心欢喜,但如果直接拿去录音,那必定有欠妥当。所以,她专程来苏州跟曹汉昌见面,得到老先生慷慨允诺,才算补齐这段书。现在我们能听到她的新录版本《岳飞传》里,这段书就是完全用曹汉昌的本子补进去的,也很妥帖融洽。

曹汉昌先生在对《岳传》的修改中,加强了对故事中人物思想和性格的刻画,塑造了更丰满的人物形象。如《挑华车》中对高宠心理的描述,完全是他的创造。在原话本中,这一段情节共一千余字,到了曹汉昌的演出本中,可以说成一回多书,篇幅扩展了十数倍。曹汉昌说此回书,以表书为主,并无人物对话。但对高宠的刻画细致入微,生动自然,合情合理。而牛皋虽着墨不多,性格也跃然纸上。

刘兰芳说的《挑滑车》、《十败余化龙》,可以说是在曹汉昌先生的指导下,现炒现卖。刘兰芳,何等聪明的艺术家,前辈一点拨,她就完全领会。她再加以发挥,被圈内认为是深得曹汉昌的精髓。这两章节,公认是曹汉昌说《岳传》中最为看家的精彩部分,就像书中武功高人的杀手锏。但慷慨的曹汉昌先生,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年轻的北派同行。

周明华能精彩地描述曹老师表述岳飞调枪花的一段:(岳飞)将手里这条枪“哺”地拨动,舞得枪光闪烁,枪花像朵朵梅花。这一路枪,起初一枪是一枪,望上去蛮清爽。到后来,一枪快一枪,一枪紧一抢,舞到顶顶快的时候,只见枪光,不见人形。这样就形成一个“枪球”了。最后,你如果将一杯水往这个“球”上泼去,马上收枪,检点身上,可以寻不着一点水迹。真正到战场上,敌人的箭像雨一样落下来,只要舞得这样快,身上一条箭也射不着……何等快意!何等精彩!

1998年,刘兰芳又来苏州看望曹汉昌,经不住刘兰芳一口一个“曹老师”的邀请,87岁的曹汉昌先生欣然登台,与北派的刘兰芳同台交流演出南北《岳传》——一段舞台背后的精彩花絮,中国曲坛不可多得的美谈!

求贤若渴是楷模

周明华说到自己师傅的“一只抽屉闹革命”,说明当时条件的艰苦,不但没有房子,连一张像样的办公桌都没有,只有“一只抽屉”。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与他的伙伴们,将当时一些流散的零散艺人组织了起来,成立了苏州市评弹团,所以,曹汉昌先生是苏州市评弹团的的缔造者之一。

这期间,将名演员徐云志争取进团,很难得。

其实,当时徐云志在江浙沪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名家了,是一位很大的“腕”。当时,他单档演出,一天的收入,比评弹团按最高标准给的一月的工资还多。当时的严雪亭、邢瑞亭等众多“亭”字辈演员,都是他徐门的徒弟,他一呼足矣百应。可是,他的本意是想从评弹团挖走年轻的王鹰,找曹汉昌商量,但曹汉昌反而将他给“招安”了过来!徐云志是一杆大旗,他的加盟,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对提振评弹团的士气和知名度有很大的益处。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汉昌的人格魅力。

曹汉昌在“文革”受尽了磨难,作为权威,被“红卫兵”批斗,赶到灯泡厂劳动。动乱结束后,他发现有好的苗子,仍然慷慨收为徒弟。周明华就是这样的幸运儿。以致年入古稀,他都珍惜“打擂台”这样的机会,让自己的徒弟“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不知辛劳地带着徒弟奔赴上海,在西藏书场、静园书场演出两个月,让其徒弟听书学艺。1981年9月,与来自江浙沪的同道“会书”,将徒弟推向市场。

曹汉昌自然是忘记不了自己当年痴迷评弹的童年记忆的。所以,他的弟弟曹啸君也成了评弹名家,他的女儿和外孙,也相继让曹门事业后继有人。

被曹汉昌这位伯乐发现的千里马中,还有杨乃珍。 1956年,杨乃珍初中毕业,陪邻居小姐妹考戏曲学校,居然是“三百里挑一”中被曹汉昌看中,追到她家中,反复劝说不肯让女儿学评弹的杨父,最终,让对方动心。几年后,即1963年,杨乃珍成为评弹演员中第一个出国演出者,并且将《苏州好风光》一直唱到澳大利亚、瑞典、新加坡等国家。去年,她还荣获了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之终身成就奖。这是迄今评弹演员获得的最高荣誉奖。

他的高足陈景声,现在仍活跃在江浙沪书坛上,继承老师曹汉昌的风格,用苏州评话的表演艺术形式,展现民族英雄岳飞的光辉形象。说起来有些后怕,如果没有曹汉昌的一次次上门游说,苏州评弹就会失去这么优秀的天才。的确如古人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上,曹汉昌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曹汉昌

曹汉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