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有云:情性所至,妙不自寻。《琴品》有云:泠泠其音,铮铮其性。当诗词遇上评弹,一千年的唐诗宋词与四百年的评弹雅韵跨越时空、交互辉映,奏响了一曲文化的高山流水。这个下午,我们走进清朗书房,走进徐惠新、周红两位老师的文化评弹,走进唐诗宋词,在中华文化的苍穹下,我们与正气浩然的文天祥相遇,与杖藜行歌的苏轼相遇,与枕上潮头的白居易相遇,与碧海青天的张九龄相遇,于悠悠天地间,千古文章中,追寻心灵的原故乡。
听友心声
小时候,住在奶奶家的老屋里,常听到太姨奶奶独自一人边赏花、喂猫,边用一种特有的声腔吟诵唐诗宋词,这种袅袅的声腔随着那个年代的逝去也早已消失在了我们的生活中。7月9日,在徐惠新、周红两位大师的评弹鉴赏会上,我又一次听到了那样悠扬的古韵。寻思唐宋,情寄吴韵,虽然我不懂评弹,但是很多唱腔历经百年、世代传承下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这就是文脉吧!只是这一脉相承的诗词和曲韵,离我们这么近,又那么远,想到此,凭添了一份忧伤……
——小文子Zhao
周红老师说,你不听评弹也没什么损失。可是这个下午,我们听到了两位老师关于评弹艺术的分享,听到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听到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听到了苏轼的“江城子”,听到了白居易的“忆江南”……听到了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你的人生又增添了一种快乐(至少从很多童鞋的反馈来看我感受到了这种快乐)。戏曲里头的中国文化,宽阔而活泼,处处皆源头与活水(薛仁明语),那光明喜气正是中国文明的礼乐风景。
——贪声恋色
赋得清朗文化评弹鉴赏会
时维七月,岁在丙申。清朗书会,城投课堂。申城大师,传道鹿城。赏评弹诵诗词,话吴语而品文道。轻拢慢捻,弹响前人之意;沉听低吟,体悟中华之德。
烟雨空蒙,江南小城。细雨止而暑不减,柳叶飘而湖水清。听评弹于台下,领志趣之苍穹。潜心聆听,深入于心;知人论世,去伪存真。苏东坡之思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张九龄之望月怀远,天涯共此时。文履善之坚贞不屈,留取丹心照汗青……气节大义、汩汩真情,虽隔千年,犹如朝闻!
当世之世,古韵评弹,唱腔流派,湮没者众。然幸得徐、周两位大师,点蜡烛之余辉,洒热血之无悔,斟酌名句,沧海拾遗,融诗词于评弹,自成体系,曰之文化评弹。今得以聆听,实乃人生之幸事也!
——唐益峰
和云一起朗读了“春夜喜雨“。评弹中的吴侬软语只有江南人才真的喜欢吧,琵琶声声如落珠。周红老师的唱让人拍案,极细腻又极有力量,极豪迈又极深情。
——暖暖的背影
这个下午不是记忆深处中的夏午。大家默默遵守不许讲张的规则,看台上两位大师着长褂和旗袍,执三弦与琵琶,将诗词文化酝酿在评弹艺术,平平仄仄,信手拈来,毫无违和。鹅鹅鹅用评弹唱出,一样的优美。评弹之好既离不开苏州话的柔,一句杀千刀也听的人柔肠百转;也在于其唱词之精,唱腔之雅。童年时懵懂,听评弹不过是陪伴长者渡过闷夏的习俗;只在这个下午开始被征服,逐渐领略了其中的高雅之处。
——白衣人
阮籍在《清思赋》开篇就说:“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声音呢,标准很多,比如秦观在《临江仙》里说的“新声含尽古今情”,正如两位老师的唐诗宋词文化评弹:低眉浅唱、信手弹拨之间,便能替一众唐宋大家“说尽心中无限事”,实在了得。虽然中国的唐诗宋词,有如崇山鹤鸣难以相追,但是欣赏两位老师的弹唱,就如同南朝宗炳的“澄怀卧游”,领略到一番郁郁乎文哉的情境,也是幸事。
——Sam
“古韵江南小巷幽,吴侬软语醉心柔。”现场聆听之后,非常期待唐诗宋词版的评弹CD,唱腔太悦耳了。特别喜欢那首《江城子》,一个字能唱出几个调,声色满分。
——莲&小人鱼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