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仙(1928—1984),女。苏州弹词女演员。江苏苏州人。 九岁随养母习弹词。十五岁后在浙江一带演出。建国后,任上海评弹团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在“蒋调”、“徐调”基础上创“丽调”。 擅演曲目有《罗汉钱》、《新木兰辞》等。有《徐丽仙唱腔选》。
本姓徐,幼被普馀社钱家班班主钱锦章收为养女,由养母教唱弹词及京戏、小曲。11岁起即随养母在茶楼、酒馆卖唱。15岁取艺名钱丽仙,与师姐拼档弹唱长篇弹词《倭袍》、《啼笑因缘》。
1949年钱锦章被人民政府镇压,徐丽仙恢复本姓,与女徒包丽芳拼档演出《啼笑因缘》、《刘胡兰》等书目。
1953年春,参加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一度与姚荫梅拼档演出现改编的长篇弹词《方珍珠》。
1954年与刘天韵拼档演出长篇《杜十娘》、《王魁负桂英》及《三笑》。
956年曾以《情探·李花落》选曲赴京参加全国音乐周演出。
1959年改任上手,与张维桢拼档演出长篇弹词《双珠凤》。
1963年后又与周云瑞拼档演出周改编的长篇《丰收之后》。
1977年因患癌症辍演,治病期间仍以极大毅力,继续谱唱新作,灌录唱片。
1981年左右并曾多次抱病登台演唱。
徐参加过《罗汉钱》、《刘胡兰》、《猎虎记》、《王佐断臂》、《杨八姐游春》、《王魁负桂英》等多部中篇的演出,其所谱唱书中唱篇,不少成为了长期演唱的保留节目。此外,并演出过短篇《错迸错出》选回《拘头庄》、《小二黑结婚》等。
其代表作有《新木兰辞》、《情告》、《阳告》、《六十年代第一春》、《见到了毛主席》、《年青妈妈的烦恼》、《全靠党的好领导》、《饮马乌江河》、《黛玉葬花》、《望金门》等,不下30余支。
徐于20世纪50年代初,形成风格鲜明的流派唱腔“丽调”。初以柔和委婉,清丽深沉为特点。之后,结合谱唱各种历史、现代题材的唱词,对唱腔、曲调作了很大的革新和发展,增加了明朗刚健以及流利欢快的一面。
她并为毛泽东、叶剑英等诗词谱曲,获得一定成功。“丽调”对弹词音乐的发展,以及弹词女声唱腔与演唱方法,都有卓著的贡献。《徐丽仙唱腔选》由杨德麟记谱、整理,上海评弹团编,于197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徐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届理事。
徐丽仙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在评弹界是早有传闻的。据评弹界前辈刘天韵、周云瑞介绍,徐丽仙利用洗衣服的时间背诵唱词,经常钻进公园的僻静处所,独自模仿角色的虚拟动作。为了艺术,她虚心向同行和专家学习。平襟亚先生曾经谈到,1954年徐丽仙正和刘天韵搭档,在仙乐书场弹唱长篇《杜十娘》和《情探》。那时徐经常在上午出入平家,她的文化水平不高,专门请这两部书的作者平先生讲解唱词的含义。上面提及的“天昏昏、地沉沉”和“梨花落、杏花开”两段唱词就是经平先生逐字逐句详细讲解后,徐丽仙仔细领会,分段哼唱定腔,再和刘天韵、周云瑞等共同加工而成的。有的时候,徐丽仙还邀同精通音律的周云瑞带上琵琶、三弦来到平家,对业已初步定腔的唱段,再边唱边征求意见。逢上白天无日场演出,她会花上整整一天功夫,不断揣摩唱词意境和人物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哼唱,仔细修改,寻求最贴切、动听的旋律。每逢这时,座上客中有陆澹庵(评弹《啼笑因缘》的第一位编者,还改编过张恨水的《满江红》)、赵景深等几位老先生,他们听后都会对徐丽仙的唱提出自己的看法。赵先生是对古典诗词很有造诣的学者,他常对唱词中所包含的典故,作深入浅出的阐释;徐先生是讲究音韵吐字的,他会指导字音的四声与平仄法则,甚至对词头、词腹和词尾的结构知识,也会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陆、平两位先生还风趣地解说评弹中的各种白口,从各种人物出发,巧妙地示范运用,直到徐丽仙领会为止。这时从平家的堂屋中常常发出阵阵欢笑声,这是艺术前辈为徐丽仙勤奋学艺、不断奋进而发出的欣慰笑声。徐丽仙正是在这样一种艺术气氛的环境中,凭借着刻苦精神和艺术敏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梨花落、杏花开”唱段中的那句“奴是推窗只把郎君望”唱腔,徐丽仙先后改过三次才最后定调,不但唱法新颖,而且突出了敫桂英痴情相思,倚窗遥盼的心境。那句“不见郎骑白马来”的结尾声,为了要点出敫桂英祝愿王魁进京一举成名,及早荣归的急切心情,徐丽仙采取了声渐减弱,气渐增强的唱法,腔随字转,次达人意,寄情于声停神续之中。唱至“秋水望穿佳音至”后,不但速度改变,连板式也改换,采取叫散(成散板)的形式,进一步唱出敫桂英对王魁的一往情深,更渲染了敫桂英在负心汉王魁休书到来之前的那种喜悦心情,为休书到来后而产生的极度悲痛,起到以喜衬悲情更悲的烘托作用。这也是徐丽仙虚心听取了刘天韵要她在此采用快弹慢唱形式的建议后,加以灵活运用的结果。这样,古代被侮辱被迫害的多情脆弱女子的形象,就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当人们在称赞徐丽仙的唱腔时,她常常谦虚地答道:“要说我的唱有一些特色的话,该有唱词作者的很大功劳,平先生编的唱词既能突破句格常规,又能调顺平仄。如“天昏昏、地沉沉,虎狼辈,毒蛇心,负恩义,灭人伦”的唱词,在起始句中就连用了六个三字句,这在传统弹词中是从无先例的,这是弹词作者为我着意跳出老框子,寻求新唱腔而创造的有利的条件,便于我抒发感情。徐凌云先生和陆澹庵先生都曾为我的唱提出过不少技术上的意见,我的唱调也有刘天韵、姚荫梅、朱介生、徐雪月、蒋月泉、周云瑞、杨德麟诸位的指教和帮助。“从徐丽仙的自谦中,也可以看出她在艺术上所耗费的心血。
对于搭档者,徐丽仙总是尽情地吸取他人所长。她从刘美仙、曹醉仙、姚荫梅、徐雪月、刘天韵、朱介生、蒋月泉、周云瑞等同道身上,吸取说、噱、弹、唱、演等基本功,从而能在中篇评弹《两兄弟》、《猎虎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罗汉钱》、《唐知县审诰命》、《杨八姐游春》中,创造出小飞蛾、顾大嫂、佘太君、诰命夫人这些各具个性的艺术形象,令听众难以忘怀。在短篇评弹《错进错出》中,徐丽仙另辟戏路,塑造了一个贪小便宜,终于成为听众善意嘲笑对象的角色,填补了以前她在“演”的方面的薄弱环节。
独创“丽调”
徐丽仙出生在贫苦家庭,自幼失学,她所参加的艺术班子又为封建把头所控制。文化上的贫乏给徐丽仙的艺术道路带来了较常人更多的困难。但徐丽仙凭借她对艺术的特殊敏感,竟然在书坛生涯取得不同凡响的成就。以“丽调”来说,在弹词开篇《宝玉夜探》中的那句“轻敲铜环叮当响”的唱腔,叙述宝玉在夜静更深之际,探望黛玉轻敲潇湘馆门环的情形,因宝黛之间情意绵绵,所以唱腔柔和婉转。缠绵悱恻。但当徐丽仙把同样的唱腔用到书戏《众星拱月》中的“光荣妈妈真可敬”这句唱词中时,如果仍然唱得缠绵悱恻,那就表现不出送子参军的老妈妈的爱国豪情,徐丽仙经过反复琢磨,改为加强力度和加快速度的唱法,俾使听众深受感染。也赋予了该唱腔新的生命力。待用到中篇评弹《罗汉钱》中“我与保安哥哥情义好”这句唱词时,则增加了起伏变化,使这句唱词充分表达了小飞蛾含蓄深沉的感情。就在这同一唱腔的三次运用过程中,徐丽仙反复体会书中人物感情,反复琢磨唱法,做到“一曲多唱”,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化腐朽为神奇”是徐丽仙勤于思考、勤于发挥的结晶。戏曲演员一般不用膈腮音,因膈腮音发出来有扁和浅的弱点,不好听,向被演员称为“败音”或“忌音”。但徐丽仙却敢于将它进行改造,适当利用,收到了出人意外的效果。在唱到开篇《新木兰辞》中“代父从军意气扬”的“扬”字时,就用上了膈腮音,使花木兰的豪迈奔放性格表现得更为充分。
“丽调”的旋律,既有传统评弹流派曲调的韵味,如上面提到的那句“轻敲铜环叮当响”的唱腔,就脱胎于蒋(月泉)调,又向徐(云志)调吸收了营养。是蒋、徐两调旋律的融合型唱腔。“丽调”也有向其他戏曲(如锡剧、苏滩、沪剧和越剧等江南地方戏)和曲艺(如京韵大鼓、河南坠子、山东快书等),甚至歌曲音乐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正因为这样,她的唱腔就更显得丰富多变,这从开篇《黛玉焚稿》、《红叶题诗》、《饮马乌江河》和《社员都是向阳花》中,都可以得到佐证。在唱腔中,徐丽仙还把原先评弹曲调中运用得很少且处于从属地位的“4”和“7”两个音,提升到重要地位,并和传统的曲调风格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丽调的一大特色。当我们听她唱开篇《黛玉葬花》和《丰收之后·卖余粮》时,那种与其他流派唱腔迥然不同的感觉,就是由此而生的。
丽调的曲式结构严密,做到定腔定谱,是徐丽仙对评弹唱腔的一大贡献。即使是唱腔间的过门,她也严格要求,这在“梨花落、杏花开”的唱段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她在“杏花开”和“桃花谢”唱词之间,用了一个创新的短过门,自然地衔接了上下两句,而“奴是梦绕长安千百遍”一句后的间奏过门,则起到了衬托唱腔和便利于演唱者换气的作用。在演唱“推窗只把郎君望”的“望”字时,伴奏却用上了似断非断的简化过门,伴随了下句唱词的缓缓吐出,既连贯了上下句,又充分表达了女主角当时的情感,不能不使人叫绝。
丽调的伴奏,常常是别出心裁,点石成金的。如开篇《六十年代第一春》中加进了板的敲打,既增强了节奏感,又活跃了气氛;开篇《新木兰辞》中则用了银铃伴奏,渲染了木兰荣归后合家欢乐的景象,都是具有突破性的创举。
即使是身患重症后,徐丽仙对艺术的道路仍是一如既往。在她后期作品中,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更为感人。这一时期创作的开篇《望金门》和《青年朋友休烦恼》、《二泉印月》,无论从运腔或伴奏乐器的运用上,都充分显示了她在跟上新的时代方面有新的设计和大胆实践的勇气。在对西洋乐器的使用上,徐丽仙既慎重又大胆,是她首倡把电声乐器、电吉他和电子琴加进伴奏中,并和乐器制作者设计创造了可两面弹奏的改良三弦,为男女档演员携带乐器带来方便。这些都是徐丽仙运用生命中的余热而迸发出的灿烂耀眼的火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