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即将举行的“醒木春秋留吴音”专场
请来了十多位评弹界的老将和刚从评弹学校毕业的新人,团里刚招来的3位评话演员也悉数上阵,“醒木春秋留吴音·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振兴评话专场”将于9月中旬在兰心大戏院上演。上海评弹团老艺人陈希安却说:“就算专场客满了也不要太高兴,要多想想以后怎么办?”——这并非前辈老艺人杞人忧天,实因评话的近况相当不妙。
评话演员萎缩
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告诉记者,评话鼎盛时期,评话演员在上海评弹团占了半壁江山;而现在,除去刚刚从苏州评弹学校招来的3位青年演员外,评弹团在一线的评话演员仅吴新伯1人。面临如此困境的不只是上海评弹团一家,去年举行的“评弹金榜”苏浙沪优秀青年演员电视大赛共有近80位青年演员参赛,但其中评话演员仅3人。苏州评弹学校也已连续多年不设评话班了。
难耐艰苦寂寞
说到评话演员队伍严重萎缩的原因,秦建国认为评话演员太过艰苦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介绍说,在“码头”上表演一场一般是2个小时,弹词一般是两位演员合作,而评话则要由一个人独立表演。除了台上演得辛苦,台下的寂寞更难耐,一般演员在一个“码头”上要说十天半月的书,弹词演员至少有两个人可以作伴,评话演员却只有一人独处。吴新伯用了这样一个细节来形容自己跑“码头”独对孤灯之后的“后遗症”,他说自己从外地“码头”回到上海,连坐地铁都会尽量往人多的地方挤。
形成恶性循环
当被问到当年老艺人们跑“码头”难道不会遇到这种艰苦和寂寞吗?秦建国认为,那些成名的评话名角都曾经历过这种“煎熬”,但现在的年轻演员大都是独生子女,根本受不了这种苦,而现在评弹演员的收入远不能与评弹鼎盛时期相比,也是重要原因。因为演员越来越少,评话市场就越来越小;而因为市场越来越小,也就越来越没有人愿意学评话。秦建国告诉记者,有的评话演员甚至改行唱起了弹词,因为唱弹词还可以出去赚外快,去饭店茶楼唱开篇增加收入。
缺少创作动力
在这次“振兴评话专场演出”的节目单上,除了吴新伯根据父亲吴君玉的旧作《铁马飞奔》“接力跑”的《新铁马飞奔》外,其他都是旧作,或是《水浒》《隋唐》《三国》之类的评话经典,或是《真假胡彪》《打票车》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近年来新作品缺席。当然上海评弹团也不是完全没有评话新作,吴新伯的《夜走狼山》还获得过“中国曲艺牡丹奖”。不过吴新伯坦言,这样的新作品演个10场已经是极限了。秦建国也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各院团创作的新作品都演不了几场,新作品创作得越多越亏本,所以大家都不太有创作的动力。上世纪80年代,苏州评弹团的评话演员中曾出现过改编武侠小说热,当时极受市场欢迎。后来因受到某些压力,武侠小说停说。但也留下了成功的先例,为什么现在的评话演员不能效仿一下呢?
据介绍,评话在社区还是很受欢迎,在大学里评话演员要比弹词演员“吃香”,可见评话的萎缩虽有客观的原因,但也并非“命中该绝”。一场“振兴评话专场”可能会引起评弹观众对评话的关注,但真想要“唤醒”评话,却绝非一个专场可以承担了的。(记者
王剑虹)
(摘自 《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