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碧螺春、苏昆“水磨腔”、评弹,乃人皆心仪姑苏四宝,后者五载之前申报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获成功,申城作为评弹艺术各大流派之诞生地、鼎盛时期的大本营,十分需要有系统和权威性的理论总结与回顾概括,以利于进一步发掘、保护、传承此一早已跨越长三角地域、具江南特色的说唱艺术。力推评弹界尚健在老作家老艺术家著书立说,应是顺理成章之举。
今已享八十七高龄的吴宗锡先生终于正式出版了新书,蒙他托人转赠,手捧题签一册,内容丰繁沉甸,堪称喜事一桩。以先生在曲艺评弹界的资历地位影响,现将历年各种文字结集出版,出书原本在顺当范围,可是拜读个中原由经过,知道七年之前吴老曾挂在他人书号之后、出过一书仅印了五百册,就是今天《走进评弹》书稿的前身,还不得上书店柜公开销售,此等遭遇却是令人唏嘘、生发感慨。视目前行情,出书论艺术品味、资料价值,可能已经无法做到在理想标准面前的人人平等,因而先生的文章虽然引导读者“走进评弹”,但笔者掩卷之余联想到评弹艺术的生存现状,更在思考关注书坛将如何“走出困境”。
十五年前河北教育出版社“京剧泰斗传记”一套十二册系列问世时,笔者即萌生设想,可否由吴老等专家牵头、谋划撰写同样一套的“评弹大家传记”以囊括详细记录刘天韵、蒋月泉、张(鉴庭鉴国)兄弟双档、杨(振雄振言)兄弟双档、薛筱卿、严雪亭、姚荫梅、周云瑞、唐耿良、张鸿声、吴子安、朱慧珍、朱(雪琴)郭(彬卿)双档、徐丽仙等沪上响档名角的艺术创作道路经验,替后辈留下珍贵资料,并配中国唱片公司胡国梁、张磊等编辑多年搜集梳理,精选书坛前辈艺人遗作声像产品的陆续出版?由于近廿年来市区和城郊大小书场数量的大幅递减,电视广播中有关栏目的时段删缩,评弹阵地明显地每况愈下日益萧条,书籍与音像制品凸现为延续评弹生命的渠道、老书迷听众重温旧梦、聊以解忧的媒介。笔者记得十余年前,曾在衡山路中唱门市部目睹几位海外老华侨一口气买下满满一大手袋的评弹盒带光碟,还不住自语笑道,这是此番回国比做生意还重要的一件大事。
吾友庄来来,半载前离沪出任美国洛杉矶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据他来信告尚长荣、茅威涛等戏曲名家已应邀去过该院讲演,大受欢迎,因师生们要求,接下来拟将评弹讲演内容列入实施计划。举目环顾当下孔子学院满世界地兴办,上级有关领导机构何不趁此机会,将戏曲评弹等民族艺术在海外的深入推广,作一长远性的通盘考虑?这说的是境外;在国内,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南北曲艺交流,一向有着优良传统,当年在沪上新光电影院的专场演出以及上海人民评弹团进京赴港汇报演出,繁荣了演出市场,促进了学术研讨,提升曲艺地位,产生影响巨大。纷纷在报刊发表评论、赞叹值得借鉴者,不仅有著名作家艺术家影剧界同行,还有美学界书画界名家,可谓弦索虽简容量大,一石激起千层浪。论归功,首先仰仗角儿多,玩艺精,品位高。以吾愚见如今欲振兴评弹,仍然离不开此三要素,陈云同志所要求“出人出书走正路”,说的不外乎也是这个道理。两年余前,首届评弹青年演员电视金榜大赛,出了一批江浙沪后起之秀,他们正在经受历练走向成熟。今天南北曲艺交流形式亦并未过时,完全可以与评弹青年演员电视金榜大赛轮番持续进行下去,对于后来者,相信只要给了他们机会,就等于有了夯实展示个人实力的一方土壤,否则永远是在画饼充饥。
传统艺术拥有年轻一代粉丝观众,或者说市场拓展,难题不在从业者本身,而在具体领导策划者。文脉气场之所以不会被割断或泯灭,可以近来史依弘、张军、高博文等沪上新秀明星为例,他们分别成功地在逸夫舞台、大剧院、贺绿汀音乐厅开办艺术讲堂,身体力行亦庄亦谐,效果生动地与年轻人、外籍留学生打成一片,脚踏实地推广普及着京昆评弹艺术,说明一切事在人为。如果这样的明星队伍成员翻倍壮大增加,滚雪球般吸引戏迷书迷群落,剧场书场内将会是另一种景象气候哦。
吴老引领听众读者“走进评弹”,我们的责任与期盼是,在自己有生之年让民族戏曲与评弹艺术在申遗成功后,完全地“走出困境”。
2011年2月19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