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评弹团建团六十周年。六十年前,当时声名显赫的十八位评弹单干艺人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在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的领导下,成立了第一个国营评弹团——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这十八位评弹艺人是刘天韵、蒋月泉、唐耿良、张鉴庭、姚荫梅、周云瑞、张鸿声、朱慧珍、王柏荫、徐雪月、陈希安、谢毓菁、张鉴国、姚声江、吴剑秋、韩士良、程红叶与陈红霞。

最近我有机会访问了“评弹十八艺人”中健在的两位:王柏荫与陈希安。听他们谈起建团过程,1950年蒋月泉、唐耿良、张鉴庭、周云瑞、陈希安、张鉴国和王柏荫7个人思乡情切,从香港返回上海,蒋月泉与唐耿良为发起人,他们联络了刘天韵及其弟子谢毓菁,向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处长周信芳与副处长刘厚生打报告,自愿放弃高收入,自觉组织团体。经两次打申请报告,终获批准。1951年11月20日,上海评弹团与上海京剧团、上海杂技团一起举行了成立大会。

今已89岁高龄的王柏荫先生谈起这段往事,心情还是十分激动,他说:“解放后,我们评弹艺人要跟共产党走光明大道,是十分正确的。单干与个体是没有前途的。”被称为“书坛常青树”的陈希安先生今已84岁,但嗓音洪亮,说起话来感情十分饱满,他说:“评弹团建立才三天,我们18艺人就穿着解放装,背着简单行李,冒雨直到安徽淮河工地上参加劳动,并通过体验生活,排出了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当时该中篇在拥有500个座位的沧州书场演出,诞生了连演三个月场场客滿的新纪录。后来创作的中篇评弹《王孝和》,又创下了在有1000个座位的静园书场连演连满一季度的新业绩。

上海评弹团成立不久,又有许多评弹名家和资深编剧加盟,如严雪亭、杨斌奎、杨仁麟、苏似荫、薛筱卿、杨振雄、杨振言、吴子安、杨德麟、徐丽仙、吴君玉、江文兰、朱雪琴、张维桢等著名演员加入,还有陈灵犀、平襟亚、陆澹安等参与编剧。大大提升了上海评弹团的综合实力。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下,评弹界又经历了一个“翻箱底”阶段。传统长篇书目从解放初期不能演,到后来要积极挖掘、整理和演出。重新排练出了听众们百听不厌的《玉蜻蜓》《珍珠塔》《描金凤》《白蛇》等传统长篇;经典选回与中篇评弹如《玉蜻蜓·庵堂认母》《秦香莲·迷功名》《珍珠塔·妆台报喜》《描金凤·玄都求雨》《白蛇·大生堂》《三笑·三约牡丹亭》《苏州二公差》《十五贯》等剧目,经反复修改锤炼,终于成为书坛的传世珍品。

六十年前成立的国营评弹团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促进了评弹事业的发展。这是值得庆贺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