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应上海师大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邀请,彭本乐先生来校作了一场题为《中篇评弹六十年(1952—2012)——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说起》的报告,该研究室全体成员参加,讲座由唐力行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系彭先生继6月11日在该校讲座之后的第二场。彭先生认为中篇是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分成三四回书,由多名演员,在三个小时内演完的评弹演出形式。第一个有完整演出资料、影响深广的中篇评弹应该是《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该中篇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五十年代初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刘天韵、蒋月泉、张鉴庭、唐耿良等组成的强大演出阵容也是中篇具有号召力的重要原因。彭先生认为上海评弹团的成立为中篇评弹奠定了重要的基石,主观上中篇评弹也迎合了听众的欣赏要求。在谈到中篇评弹创作原则时,彭先生强调,过去我们创作中篇的基本定式是“写光明面”,但无论是演员还是听众,并不一味排斥政治宣传,现在的中篇节目质量太低,才是他们缺乏热情的主要原因。

彭先生通过对中篇评弹的系统梳理,认为中篇评弹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1952-1965年,中篇评弹的兴盛时期;1966-1976,中篇评弹的低迷时期;1977-1986年,中篇评弹的中兴时期;1987—2012年,中篇评弹的衰落时期。中篇评弹之所以取得第一阶段的兴盛,彭先生认为,这与当时专业团体大量涌现、听众爱听中篇、书场大量增加、评弹界精英荟萃、评弹的竞争对手不多等等不如关系。而现在中篇评弹处于衰落时期,并不是因为听众少了、听众不喜欢听中篇了,也不是因为书场少而小了,更不单单是评弹的竞争对手多、演出团体减少的原因,关键应该是演出质量不高所造成的。

彭先生强调,中篇评弹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在特殊年代,中篇评弹保存了上海评弹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评弹艺术;同时,中篇评弹也促进了评弹音乐的发展,更多脍炙人口的中篇唱段,如“徐公不觉泪汪汪”等,经过了几十年的传播,已经成为江南民众耳熟能详的评弹艺术的象征。当然,中篇评弹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它对长篇评弹造成了伤害,也加速评弹表演走向戏剧化。总的来说,彭先生认为优秀的中篇评弹还是会再出现的,因为评弹界在不缺资金的情况下,既有不少好演员,也有潜在的评弹作家,只要有一位既真正懂得评弹艺术、又有能力和实权的组织者来领导中篇评弹的编演,中篇评弹一定会走出衰落期。

报告最后,彭先生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大家获益良多。据悉,本次报告是该校“评弹与江南社会”系列讲座第七讲,唐力行教授表示,今后不仅会坚持把系列讲座办下去,还会将讲座内容汇编成书,使之成为该研究室进行研究的重要参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