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运用苏州方言,只说不唱,兼融叙事和代言为一体。叙事为说书人以第三人称之表叙,代言为书中人物用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起脚色”。角色借鉴戏曲程式,具有挂口、引子、道白等白口和以虚拟或象征性动作所表演的各种手面。此外,并有韵文形式描景状物,刻画人物的韵白与赋赞,以及描摹各种音响(包括动物叫声)的口技(通称“八技”)。评话多为一人独说(单档),偶亦有两人为双档的。演出注重说噱,并对人物事件评点议论,以史料时事穿插印证。演员在说噱、脚色方面形成不同风格,有方口、活口、快口、慢口之分。有传统长篇书目近60部。其表现历史征战题材的,如《列国志》、《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传》、《岳传》、《英烈》等,称“长靠书”,又称“着甲书”。表现英雄侠义或公案题材的,如《水浒》、《七侠五义》、《包公案》、《彭公案》、《绿牡丹》、《金台传》等的,称“短打书”。另还有表现神异题材的如《封神榜》、《西游记》、《济公传》等。一般书目篇幅较弹词为长,有逐日一回可连说八九个月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改编了一批新书目,如《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江南红》等。

 苏州弹词,俗称“小书”,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说的部分融合叙事与代言为一体,既有第三人称的表叙,又有第一人称的脚色。脚色较多吸收借鉴戏曲的表演程式,于说法中现身,塑造各种人物,间以说书人的衬托、评点。弹唱以三弦、琵琶为主要乐器,演员自弹自唱,又相互伴奏、烘托,再加上渲染书中的喜剧人物及情节(“肉里噱”),并穿插轻松诙谐的噱头(“外插花”、“小卖”等),使之成为一种高度发展的综合性说唱艺术,具有以理、味、趣、细、技(近人有改“技”为“奇”者)为其艺术特色。其唱篇一般为七字句式,按吴音或中州音押韵。所唱为明白晓畅的吟诵体的基本曲调“书调”。书调以语言因素为主,崇尚咬字清晰和行腔韵味。规范的基本曲调又可随内容而作即兴发挥,以适应各种书目唱篇,所谓“一曲百唱”。书调在传唱中,又因艺人根据不同风格、演唱内容,作创造性的发展而形成多种流派唱腔。经常演唱的有陈调,俞调、马调、沈薛调、徐调、蒋调、祁调、夏调等近20种。其演出形式分为单档、双档乃至三个档等。近世,以双档居多,且多男女双档。其传统书目都为长篇书目,题材以男女情爱、家庭纷争、冤狱诉讼等为主,约50余部,如《三笑》、《玉蜻蜓》、《描金凤》、《白蛇传》、《珍珠塔》、《落金扇》、《双珠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戏曲、小说改编了一批新的历史题材书目,如《秦香莲》、《四进士》、《梁祝》、《双按院》、《王魁负桂英》、《林则徐》等。同时,在对传统长篇书目进行推陈出新的整理加工的同时,并以中篇、选回等形式,整理演出了《老地保》、《厅堂夺子》、《三约牡丹亭》、《玄都求雨》、《花厅评理》、《庵堂认母》、《怒碰粮船》等书目。此外,编演了大量反映现代生活的新书目,其中不少为根据戏剧、电影、小说等所改编,有《青春之歌》、《苦菜花》、《红色的种子》、《李双双》、《战地之花》、《白求恩大夫》、《江姐》、《九龙口》等40余部。另外还有许多中、短篇书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