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缺乏中篇评弹佳作
解放日报讯近日偶见著名评弹演员吴君玉先生,聊起了中篇评弹创作。去年,他和杨振言、余红仙、张振华、江文兰、秦建国、庄凤珠等一起演出了弹词中篇《赵氏孤儿》,深受听客欢迎。后来,上海评弹团又推出了新编中篇《伤透了的心》。据介绍,今年已列入团里创演计划的中篇有潘闻荫的传奇故事《洞庭奇缘》和周亚君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人格》。
吴君玉先生说,中篇评弹诞生在解放后,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王孝和》《无影灯下的战士》到根据戏剧、小说等改编的《白毛女》《万水千山》《人强马壮》《青春之歌》《她在丛中笑》,不仅拓宽了听众面,还为评弹反映现实生活走出了一条新路。作为上海评弹团的强项,过去一部《芦苇青青》可以在书市连演5个月,《冤案》《春梦》《秋思》《一往情深》《真情假意》《江南明珠》《玉兰花开》等新书也是有口皆碑,近年来改编整理的《三约牡丹亭》《孙庞斗智》《河东钦差》《王佐断臂》等同样受到听客喜爱。
吴君玉认为,中篇这一体裁之所以能在书坛站住脚,首先是它的演出形式适合当代听众,因为大多数人不可能像离退休老人那样天天去书场,而中篇有利于新听客特别是青年听客的培养。其次,中篇大多采用名家流派会书的方法推出,一个中篇有好几对响档同台,不仅保证了艺术质量,更具明星效应与市场卖点。另外,中篇创作比长篇快,不论是编写新书,还是整理改编,都容易出成绩,有利于书目的积累和流派的发展,像徐丽仙的“梨花落”唱段就是在改编中篇《王魁负桂英》时重新创作的。
吴君玉指出,近年来,江苏中篇评弹创作比较活跃,出现了《大脚皇后》《香山侍郎》《钦差二爷》《杨乃武回乡》《秦淮轶事·金钗奇缘》等书目,相形之下,我们对中篇创作重视不够,活力不足,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缺乏有影响的佳作。他建议,上海评弹团应该依靠社会力量来进一步推动中篇评弹创作,像《红楼十二金钗》和《四大美女》等评弹专场,可以买下演出版权,让它走出上海大剧院,由新一代推出青春版,在各地书坛上演。(记者
端木复)
(摘自 《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