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老苏州来说,茶余饭后,有一部好书听听,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在姑苏区友新街道友联公园里,就有这么一个公益书场,每周一、三、五,雷打不动免费向居民开放。评弹票友们欢聚一堂,切磋技艺,弦索叮咚,唱出弹词流派独有的雅韵。
日前,这个公益书场“提档升级”,在原有评弹沙龙的基础上,打造为友新文苑评弹社。据悉,这也是友新街道继文学社、摄影社、书画社、文艺社、工艺传承社后,建立的又一个民间团队。这里,不愁没人气。但活动主办方还是希望评弹社能够吸引年轻一代的加入。
公益书场办了六年
如今,苏州的公益书场不少,但超过三年以上的却不多见。而友新公益书场从2007年6月1日创办至今,已经整整六年,每周一、三、五雷打不动免费向居民开放。从下午一点进场到三点,一分钱不要,书场还免费提供茶水。听客还可以自带些瓜子,边嗑边听段子。
“平均每场大概有70多人。逢到经典章回人多的时候,甚至要达到百余人。每到这时候,书场里面就连走道都坐满了人。”从事街道文化工作的于光荣跟记者说:“其实,百姓书场办到现在也不容易啊!”友新街道成立十年,书场就办了足足六年,而且一直是免费向所有居民开放,不但收入全无,还有不少支出,要不是街道一直支持,恐怕很难给居民提供这么个好地方。
如今,这里已成为辖区喜欢评弹的老人们共同的家。68岁的王基老先生是书场的老人,自家女儿也曾是评弹演员,他对于评弹的认识更是称得上半个专家。他说,现在一些小区里棋牌室比较多,有害无益。而公益书场弘扬传统文化,听书免费,还供应茶水,丰富了大家的生活。
开办至今一场不落
六年时间,书场究竟办得好不好?上百名风雨无阻的“铁杆粉丝”是最好的证明。今年67岁的周寿根,每周一、三、五都要转2次公交车,从吴中区到姑苏区,只为到友新书场听回书。2006年,他从原新郭村搬迁至万佳花苑,自从友新街道开设公益性书场后,他的业余时间几乎被书场占据。就算现在已经搬到吴中区女儿家,但是他还是逢“书”必到。
自书场开办以来,83岁的宋阿婆也是一场不落。她原是常州武进人,自从1946年到苏州后,就一直喜欢到书场听评弹,不管大书小书都听,一听就是几十年。在她看来,评弹弹唱优美,情节跌宕起伏,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听书还能增长历史知识,能帮助人分清是非善恶,让人懂得忠孝节义和做人的道理。“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不好,听书成了最好的享受。”
期待年轻人也来听
六年来,书场从无到有,场场爆满、有口皆碑,已经集聚了一大批“铁杆听书迷”。不过,于光荣心里始终有点小疙瘩。因为来听书的,都是五六十岁往上的老人,年轻人却一个不见。这样下去,恐怕就得成了“纯艺术”,丢了人气。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苏州评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书场成立六周年之际,“评弹社”昨天应运而生。
据悉,随着评弹社的成立,书场的名票们能更有组织地“抱团”活动,也为友新书场以后的公益演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评弹社,今后书场就不光在友联公园演出了,我们还能组织学校书场、社区书场、企业单位书场……”想到这,于光荣便掩不住地兴奋起来。今后,评弹社还将不定期创作新篇。像昨天的评弹社成立仪式上,新创作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两个开篇首演,就让“书迷们”一致叫好。
据了解,评弹社还将成为青少年、新苏州人学说苏州话的好场所。于光荣和一众票友觉得,书场就得像以前那会儿,不管老幼,就图个喜欢享个乐,每天都来会会朋友,聊聊自己喜欢的东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