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说起评弹便不得不提袁小良,世人皆知“小良腔”运腔圆润,韵味委婉,深受听众赞赏。他同样还是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并史无前例的一人传承两门评弹流派。他开专栏勤写作,拥数十万“良粉”,推广评弹进校园成立“袁小良评弹艺术工作室”。在行外人看来“极辛苦极累”的行当,在袁小良看来却是,“乐在其中,我就是为评弹事业而生的。”
评弹胎教 少不更事“被迫”入行
回首起初学习评弹的经历,袁小良笑称那是一段“被逼”的经历,而恰巧是父母的严格要求,让如今的他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有了评弹流淌在血液里的幸福感。
袁小良的父亲袁逸良,母亲马小君均为弹词名家,甚至于马小君怀胎十月、分娩前一天还在台上表演,“评弹就是我的胎教音乐,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就是为此而生的,评弹已然流淌在我的血液里,这一切都是源于父母的耳濡目染。”追忆起自己与评弹的渊源,袁小良心生感慨。
在袁小良的童年里,父母在家吊嗓子、弹琵琶、唱评弹的场景,是他最深刻的记忆。出生于评弹世家,当同龄小朋友在看《水浒传》、《小兵张嘎》连环画时,袁小良识字后阅读的第一本书却是《弹词开篇集》,其中《林冲夜奔》、《武松打虎》、《宝玉夜探》等一段段经典弹词开篇激发了他对评弹的兴趣。从小书到大书,慢慢又开始阅读《红楼梦》《三国志》。
时值“破四旧”,父母均被关“牛棚”,而彼时父母对于评弹有没有出路,自己能否再登上舞台,儿子能否出人头地,一切均是未知。父母能做的就是嘱咐家人,收好评弹唱片和书籍。而不久后,这种蛰伏和苦闷的心情,随着袁小良首次登台即一鸣惊人的样板戏——《蝶恋花》烟开云散。
此后,父母更加严格要求他学习评弹,1979年,袁小良不负众望考入苏州评弹团,由此正式开启了三十八年的评弹之路。
师承名家 人到中年“无奈”挣扎
袁小良父母认为,若要培养儿子成为一名拥有思维开阔、兼收并蓄的评弹演员,拜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名师十分关键。故而,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袁小良先后拜龚华声、尤惠秋、薛小飞为师,并成为后两位名家唯一的入室子弟。
年轻评弹演员大多“重弹唱,轻说表”,二十多岁时的袁小良亦是如此,而龚华声先生恰巧是一位擅长说表的名家,而1981年,当烫爆炸头、穿喇叭裤一身潮流装扮的袁小良登门拜访,说明拜师来意时,唱念一生的老先生婉拒了这一请求。1986年,龚华声在一次演出上偶然见到这位曾被自己拒收的孩子,唱腔天赋斐然,表现亮眼,不禁心生爱才之心。最终老先生摈弃成见,破格收徒。
龚华声为人做事的风格,也影响了袁小良的一生,“龚华声老师永远都那么向上积极、热爱学习。他不拘一格,自认弹唱不足,只要求我跟他学说表,弹唱应拜他师。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总是时刻不忘叮嘱我要坚持创新,不墨守成规。”
从80年代初,袁小良就结合自身嗓音特点演唱“尤惠秋调”和“薛小飞调”,唱了18年,直到90年代末终于感动两位大师,最终两位先生决定破格收徒,于是袁小良史无前例的一日拜两师、一人承两派,传为一时佳话。
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左右的这十多年间,袁小良进评弹团、拜名师、访亲友、结良缘,不断在舞台上展示着过人的天赋,但于其本身,却是一段“无奈”。“已经从事了这个行业,为了生存,为了竞争,为了家庭,虽说无奈却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评弹摇滚 不惑之年“喜爱”突破
如今的袁小良堪称苏州评弹的领军人物,他是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副馆长,曾获国家文化部最高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表演奖”。
2007年开始,袁小良在《苏州广播电视报》开辟《小良评弹》栏目,独特的对话形式和幽默风雨的叙事风格,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经过十年积淀,2016年袁小良正式出版苏派活口作品集《吴袁吴故》,吸引数十万“良粉”,洛阳纸贵。
在事业腾飞的同时,袁小良也从未忘记恩师叮嘱,不忘创新。他创作的《时尚金鸡湖》、《摇滚评弹》《中国上下五千年》《相约苏州-评弹版非诚勿扰》等作品,将时下流行元素融入评弹表演中,为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力。
在传承传统艺术形式上,袁小良主张从小做起,从校园做起。2013年,全国首家名师评弹工作室——袁小良评弹艺术工作室揭牌,与社会上大多数工作室不同,这样公益性的以名师领衔的评弹工作室在全国还是首家。“我们提供免费老师和教材,孩子们将来不一定会做评弹演员,也不一定会到书场听评弹,活动带给孩子们的将是苏州话、吴文化、评弹艺术三者合一的素质教育。”
从2000年至今的十多年间,袁小良慢慢体会到原来小时候所受的熏陶已经融入血液,55岁的他越来越因为自己从事评弹事业而倍感幸福,如今,评弹不仅是他的事业,更是他的业余爱好,从不觉得累。
袁小良家人合照
袁小良演出照
年轻时的袁小良时尚新潮
袁小良演出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