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艺人中兼擅编演的不多。姚荫梅是少数能编擅演的奇才之一。
姚荫梅把自己的编演经验归纳为“懂、通、重、动、松”的五字艺诀。简述如下:
懂 —— 准确流畅的表现力,力求使听众接受、领悟。姚荫梅人称 “ 巧嘴 ” ,就是因为他语言生动、形象,精准而又隽永。表现力强,描摹细腻,衬托周到,形容生动,悦耳动听。
通 —— 反映生活真实,以理当先。符合物理人情,发展逻辑,令人信服。例如,他改编的《双按院·炼印》,原著中,真假钦差,为验印信真假,将各自的官印放在公案上,仅凭戏报“后堂失火”,造成混乱,假钦差便顺手把印调换过来。姚荫梅认为,戏可以这样演,以理当先的评弹却必须交代周密。于是,他补充了真钦差手紧紧按住金印。突闻变故,本能反应,瞪目转首,松开双手,假钦差才得以乘机调换真印。这样就于理更通,于情更合,也使听者更为信服。
重 —— 对姚荫梅,编演评弹,不仅要人物生动,情节曲折,更要注入人生的哲理。所谓“高台教化”,不仅给听众以情感的感染,还要使其思想上有所感触和感悟。姚荫梅在改编《双按院》为长篇评弹时,生发了书回《智释马山》,表现小民马山受冤入狱。在封建吏治的刑讯逼供下,心灵受到创伤,丧失了辩诬的信念。即使有心为他平反的假钦差多方暗示启发,他仍不敢喊一声冤。在书目中倾注了他对逼供信造成的冤案受害者的深切同情,这份对人生对艺术的真诚,使他达到了在艺术中追求的“重”。
动 —— 深谙评弹叙事特点的姚荫梅,也深谙戏剧性是其叙事的主要元素。所谓“没有关子便没有书”。人物是构成关子的主体,而人物只有在动作中展现其性格,展开矛盾冲突,发展其情节。这样,姚荫梅又提出了“表不如讲,讲不如争,争不如打” 的艺谚。表是表叙,讲是人物道白、对话。争和打,当然不是一定要表演争吵、打架,而是强调要表现人物在书情中的激烈矛盾,也就是评弹艺谚所说的“表不如做”。在吴语中,演戏称为做戏。做便是演,也就是说,在演出中,要尽量化表叙为表演。姚荫梅就是擅长于将平铺直叙的表叙化为动作性强如表演的。在中篇评弹《海上英雄》第四回中,为了表现受伤的敌舰撞上礁石搁浅的情节。他创造性地表演为,敌舰长角色慌乱惊呼和拟人化的失控敌舰,发着颠簸喘息声,一起撞上礁石。这样,既表现出了惊骇的场景,也表现出了人物惊恐的内心,把情节推向高潮,给了听众以强烈的感染。
姚荫梅擅长表演,尤其擅长各种性格鲜明的角色。如《林冲》中的高衙内,《啼笑因缘》中的沈三玄、刘福,《插金凤》中的钱志节、汪宣,《双按院》中的杨传等都是他的拿手。角色生动,重表演,动作性强,是姚荫梅赢得听众热爱的原因之一。
松 —— 在吴语中,“松”,含有噱的意思。吴语“发噱”也叫“发松”。姚荫梅既为巧嘴,他也是放噱,逗笑的高手。但他提出的松,含义更广,除了趣味、谐噱之外,也指他的表演,张弛有度,松紧互济。常常他用一两句精辟的衬托、点评,给了听众思索品味的弹性空间。
姚荫梅曾编演过《啼笑因缘》《方珍珠》《金素娟》《双按院》《飞刀华》等多部长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冰化雪消》《急浪丹心》多部中篇,整理传统选回《玄都求雨》《县衙风波》《汪宣断案》《媒婆代嫁》等。其中不少成了评弹长演不衰的经典书目。
转载自《新名晚报》2013-2-28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