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声中乐无穷——从唱评弹到编评弹
我于1960年考入上海人民评弹团学馆,到今年正好是五十个春秋。1983年,我因身体原因,调入中国唱片上海公司任戏曲编辑。2003年退休,又留用三年。23年唱评弹,23年编评弹,这便是我一生的赏心乐事,也是我最钟爱的事业。
我从小喜爱评弹。上世纪50年代,评弹在上海相当流行,书场林立,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迷”众多。我母亲及哥哥姐姐,无一不是评弹的忠实听众。我虽年小,但耳濡目染,深深爱上了评弹雅韵。
1960年,上海人民评弹团学馆招生,当时我正在浦光中学读高一,闻讯后便跃跃欲试,请班主任帮我开一张学校介绍信,让我去报考。但班主任说,评弹团招生组此次只招初中生,但我不死心,非要去试一试。幸好班主任与教导主任也都酷爱评弹,于是网开一面,帮我开了介绍信。经过初试、复试,竟然录取了。我接到通知单,欣喜若狂。这一幕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评弹团首届学馆,从几千名考生中挑选了28名学生,可谓百里挑一。我们这一代人是很幸运的,因为当时那些称得上大师级艺术家的老师正处于黄金时期。我们常到书场目睹他们台上的风采。教研组老师更是响当当的一流名家:刘天韵、薛筱卿、朱介生、杨斌奎、杨仁麟、周云瑞。我跟师学艺,先后拜杨斌奎及严雪亭两位先生为师,学会了《大红袍》、《杨乃武》两部长篇书目,还参加了《唐知县审诰命》、《紫玉狮》、《双按院》等中篇演出。
由于心脏疾病,在医生力劝之下,我无奈离开了评弹演员岗位,转业到中唱上海公司当编辑。23年的艺术生涯,为我的编辑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我编越剧、编沪剧、编淮剧……还有编我最喜欢的评弹音带。中唱资料库有不少好东西,它保存着上世纪20年代的老唱片模版,以及解放后评弹兴旺时期录制的大量名家的珍品。但毕竟年代久远,又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怀着对评弹深厚的感情,深知其价值的珍贵,故千方百计,耐心细致将其一一整理挖掘出来,并逐渐形成流派唱腔系列、精品折子系列、优秀中篇系列。
2006年,我大病初愈,中唱公司领导又交给我一个任务:编一部《弹词流派唱腔大典》,并要求附一本详尽介绍评弹艺术图文并茂的书。任务虽艰巨,但我心中真高兴,也深受感动。经过一年多的辛劳,《大典》终于出版了,而且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称它为“评弹界的文献”,“有研究价值、欣赏价值、保留价值、传承价值”。今年初还得到了国内唱片界的最高奖——金唱片奖。这对我来说,真是丝弦声中乐无穷。(原载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