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成名要趁早”,但如今的戏曲界里,青年演员要崭露头角却日益艰难。已有三年历史的“东方戏剧之星”是目前仅有的推出青年新秀的品牌活动之一。几天前,随着第20位新人黄静慧的专场落幕,下一任“东方戏剧之星”却没有按惯例揭晓。为此,很多戏曲圈人士都忧心忡忡,担忧这个活动会由此中断。
青年人才难得的成名途径
戏曲市场整体萎缩,使得戏曲演员风光不再,梅兰芳14岁成名的轶事已成神话。这些年,青年演员脱颖而出的途径非常有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获奖。如在京剧界,四年一度的全国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是至关重要的成名机会。而在没有全国性大奖的其他剧种,演员就只有指望机遇从天而降。
在一手策划了“东方戏剧之星”活动的东视戏剧频道总监郭宇看来,戏曲青年演员难以冒头,还和圈内盛行的大制作有关:“现在的戏曲是以剧目打天下,剧目大于演员。但戏曲的根本还是表演艺术,要以演员打天下。”由于青年演员往往没有机会担任大戏新戏的主演,即使出演一个角色,也很容易被埋没。因而,在习惯于“认角儿”的戏曲观众中,具有影响力的青年演员越来越少。恶性循环,少了观众支持和市场认可,戏曲青年演员的演出机会也日益减少。因此,专场式的“东方戏剧之星”系列演出一经推出,就很受有识之士认可,用郭宇的话说,“强行扩大了青年戏曲演员的知名度”。上海昆剧团副团长杨碧云也表示肯定:“演员们都说,办一个专场可以长好几年功……所以这活动能让他们全神贯注参与,因为演出挂着他们的名字。”
一时有成功命运尚难卜
三年来,“东方戏剧之星”使上海京、昆、越、沪、淮以及评弹6个剧种的青年代表演员迅速崛起,一批青年演员声名鹊起。由于江浙两地“戏剧之星”的加入,“东方戏剧之星”更成长为一个品牌,甚至是一项非官方的荣誉,很多演员把它写进自己的简历;它还在市场化运作下实现了收支平衡,形成了市场效应。
有专业人士提出,在推出“戏剧之星”专场之后,还应有进一步的包装让他们真正提高,或建立更严格的标准延续其含金量。但眼下更令人忧虑的是,万一这个活动不幸中止,是否还能找到其他途径供戏曲青年演员们成长、成名。(记者
潘妤)
(摘自 《东方早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