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正在紧张筹办,将为传承人提供传习场所,培养“非遗”的传承人。人们好奇这些日常接触不多的民间瑰宝现状如何。本期“都市影记”带您探寻“闽南皮影”在厦门的留迹。
皮影戏是一种奇妙的影画艺术。透光的皮影可以瞬间变得活灵生动,让人惊艳。
【前传】
闽南皮影戏拥有5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继漳州和泉州失传后,该戏种在全省只有陈郑煊老人传承。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闽南皮影戏面临失传。2007年12月,在市文化局的重视下,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老人找到接班人——弘晏庄木偶艺术团团长庄晏红带领叶艺芬、施立坚和游金凤三位徒弟一起拜陈老为师。3个月后,98岁的老人辞世,弥留之际写下“安眠”两字……
白幕取代了窗纱,油灯换成了电灯,不再有现唱“掐嗓”的老调,大音箱放起弦乐,幕后人只需轻松提调,闽南皮影戏,也是老戏新唱法。
闽南皮影戏的这几个传承人,都有木偶戏的根子在。
影戏常常是搭台张幕,开箱即演,所以箱子不仅可以装“百万兵”,还可以装下“珍禽怪兽”、“神仙妖怪”。
闽南皮影戏明末清初传入台湾。这是早期台湾皮影戏。(供图/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陈郑煊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抗日宣传活动编演的《抗日英雄小白龙》
陈郑煊老人留下的皮影作品。
【一年半后】
鼓浪屿老别墅一间房子里,两个硕大皮箱打开了,满箱的竹棍交错重叠。游金凤提起几根竹棍,拎带出一个模糊的影子。那影子见光,瞬间活了,先现出一张烟眉秋目、粉面含春的脸;竹棍提调几下,影子绻着的身子也扯抖开了,云裙流穗、细步纤纤地在斜阳微尘中晃荡。
“别弄乱了,这些竹棍很不好整理。”小游招呼着师弟施立坚。两大箱160多个塑料皮影,师姐师弟几个偶尔上来耍弄耍弄。
拜师后,小游生活没有太多变化。她依旧每天为中外游客表演布袋木偶戏。和所有为生活奔波的人一样,即使是观众不少的木偶戏,在小游眼中也只是谋生手段;但至少天天演日日练,有了感情,上了台也昂首挺胸。只是一天七场,钱挣得不多,这一点让她的心有时也蠢蠢欲动。
早在拜师前,几个传承人都已修习并演过皮影戏。同为偶戏技艺相通,有了木偶戏的基础,学起皮影戏真是不难。只是闽南皮影戏的技巧、唱腔等等,又自有特色,还得从陈老留下的《皮影戏杂谈》、《皮偶的制作》等书著手记里找。
据说皮影戏源于招魂。2000多年前,方士设帐弄影,让汉武帝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李夫人。入闽500年,如今皮影皮偶依旧,技艺能修,魂魄却散了——对影戏的痴爱不再。平淡的传承背后,是不争的事实:看戏的人早已走得差不多,演戏的人也少了,那戏台也就日渐沉寂。
虽香火犹存,但闽南皮影还是渐行渐远——有千般不舍,更有万般无奈。
【后记】
近期,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正在紧张筹办,将为传承人提供传习场所,培养“非遗”的传承人。闽南皮影戏传习中心拟设在文化艺术中心,总面积近200平方米,预计明年初投用。陈郑煊老人的长子陈仁德获悉后,主动表示愿加盟传习中心,为闽南皮影戏传承尽一份力。(郑晓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