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皮影故事
金陵城西一邑,住着一对夫妻,米艳和陶家明夫妇,妻子是皮影传人的嫡传弟子,丈夫在社科联从事政府公务工作,夫唱妇随,相濡以沫,妻子每天埋头在家做皮影创作,日夜琢磨、呕心沥血,创造了金陵古都经典文化,以金陵十二钗为主题的皮影戏,她一刀一刀刻在牛皮上的金陵十二钗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鬼斧神工、玲珑有致,我去她家和她谈红楼文化,看着他的红楼梦皮影作品,不禁惊诧于她的艺术天份和聪明到极致的悟性,丈夫陶家明是一位从军队里复员回来的典型的极正统的男人。谈起妻子从事的艺术事业,一种自豪和疼爱之情从他的话语中油然而生, “我家属从年轻时就和陕西师傅学做皮影戏,她也真不容易,有灵感时半夜都要爬起来创作,金陵十二钗大观园中的红楼梦人物都是要一个个悟出来的,我是支持她的,让她埋头创作,不需要上班。这几年我们从陕西搬迁来金陵,她是一直都在专心研究自己的艺术事业”。真是标准的妇唱夫随呢!我不禁暗自窃笑。
陶家明和我说自己下午要去单位工作,让我自己去她家采访米艳。敲开米艳家的门的时候,米艳的声音有些怪怪的感动,热情之至,她穿着深红色的真丝连衣裙,显得很富态,表情执着而认真,我可是第二次见她,她对我又来和她聊皮影很感兴趣,热情的把我请进客厅,给我倒了一杯热茶,她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我觉得她的人和名字有几分相似之处,浑身上下洋溢着一种强烈的,土土的俗艳的皮影气质,是民俗那边的感觉,我说不上这是一种什么感受,却觉得她个人气质已和她全身心投入的皮影艺术融为一体了。
米艳不仅是皮影艺术家,也在其创作过程中被磨练成世外修行的悟性到极至的高人,她每天用心在牛皮上雕琢着这种原始艺术,每一刀都富有灵气,具有生命力,可以说是“下刀传神,游刃有余”。这种牛皮上的艺术表现的是一种原汁原味的自然态,极具有原始韵味、返璞归真。皮影艺术可以说是拙朴可爱、灵动逼人的。
我和她侃侃而谈着皮影的历史文化和她的拜师生涯,非常投机。米艳说:“我19岁开始在古老的陕西咸阳拜师学艺,后来进工艺美术厂,至今整整30年了,皮影有许多门派,唱腔风格五花八门,迥异不同,我后来搬迁到南京创造了金陵皮影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金陵门派,十几年来我研读红楼梦中各种著作画册,雕刻出了金陵红楼梦的大观园人物,青奥会等着我的作品呢”。
米艳让我看她的一部摄影专辑,她称自己的皮影为“天工开物”,其历史渊源追溯到西汉时期,关汉卿时代,那时唱的为陕西碗碗腔,渊源于西汉时的皇帝想念逝去的宠妃李夫人,其大臣投其所好,用树叶打煤油灯作影子,制成李夫人的侧像,让皇帝寄托哀思。这真是有点鬼气和灵气的传说。
皮影文化原本就是在兽皮上用刀作画,再染上土土的浓郁的色彩,用煤油灯作照明,打出灯光,用秦地的垮垮的秦腔唱出一出出台词。这是一种做在墙上的类似折子戏的民间杂耍的民俗文化。人物诙谐拙朴、栩栩如生,用侧影在平面上表现出一个个故事人物的生命力和灵动,一举手一抬足,充满着戏剧效果,夸张而灵动,有点像真人在舞台上唱昆剧、京剧甩水袖、度方步,每一段、每一足、每一腔都有规矩、有出处,充满着艺术魅力。
皮影戏的很多动作是从古典戏剧中提炼出来的最后又回归于戏剧,还有点木偶戏的味道,却也不乏京剧的派头,可以说是生动有趣、拙然天成。古老的煤油灯,土土的秦地碗碗腔,把传统民间文化的风味体现的淋漓尽致。民间艺人挑着戏担走南闯北,乡村里老百姓办酒赔礼,请皮影戏班唱一出皮影戏来送吉祥,皮影戏还包含有嘲讽、漫画的意蕴。
谈到这,我不禁注意到在她在客厅里挂的三幅皮影画,一幅为蓝彩苹伴虎的传说,另一幅为马娘娘和朱元章的皮影,还有一副桃园三结义,皮影艺术创作深入灵魂,许多脍炙人口的传统文化故事用皮影的形式表现出来,极具感染力、表现力和诙谐的感觉,它的一个个细节往往就能表现整个故事的寓意。米艳又从房里拿出几个皮影人,其中王熙凤的女儿贾巧姐的皮影最为显眼,这个小美女塑造的除色彩生动宜人以外,手中拿着个小包袱,小包袱虽小但标志着她落难以后逃到民间,最后的命运结局,嫁给刘姥姥的孙子板儿为妻。还有其创作的妙玉手上托着个茶具,妙玉的茶是在红楼梦故事里最闻名、最讲究的,这里和故事表现的非常贴切、到位。
米艳研究了十几年红楼梦艺术,她的金陵十二钗人物创作聪明的让我咂舌。她告诉我,她是用唇鼻线和额头的宽度和线条来塑造这红楼梦人物的表情和性格特点的。例如贾元春额头的弧度和宽度体现了她的皇贵妃的贵气和吉祥,还有服饰文化,黛玉穿的桃心领竹叶为花的服饰体现了潇湘妃子的清高孤傲的气质等等。“我想用古琴伴奏,金陵白话做唱腔来唱红楼皮影戏”这也是我的特别创新吧。米艳说到这闭上眼睛感叹到她这一辈子什么都不懂,只有金陵皮影是她生命的创造和延续,可以说红楼梦皮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后世留下点东西。我哑然窃笑暗自认为她比我们活的有水平。
我和米艳道别,在她家整整坐了两个小时,可以说聊得非常投入,出来的路上,我暗自思忖,这是多么深刻动人的一种艺术啊,我感动的陶醉了。
我把它们称为“贴在墙上的戏”“最古老的戏剧”“会跳舞的影子”。用刀去刻画人物的灵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皮影艺人一定是极具悟性和坚韧可拔的精神,用心去创造,才会有生命,才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每一出皮影戏的民俗、历史背景都反映在人物的雕刻细节上,用油灯(现在用海灯)打出一种影像,小小的戏台,古韵十足的唱腔,皮影举手投足的每个动作可以说是“啼笑怒骂皆成文章。”
细节上的小创意,体现了大文化体现着各种人物表现的小舞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皮影艺术象一首古老的诗歌,谱写着一种历史文化的归纳和融入,你去体会和感动她的价值,是非常值得收藏和琢磨的,这是一种有底蕴和有嚼劲的艺术,是越嚼越有韵味。我做了一些资料收集和照片收集,撰写了此文,无其他意义,只有对陶家夫妇钦佩的无以复加,这二人把一生的精力投入到皮影艺术中,痴迷精神难能可贵。
皮影这个中华民族的小创意大文化,历史遗留的瑰宝在这夫妻二人的生命旅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希望这对皮影夫妇能够孜孜不倦继续努力,为弘扬民族文化多做贡献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