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宝全 灯影憧憧,皮影翩跹,7月12日晚,一出名为《樊梨花征西》的盖州皮影戏在盖州市榜式堡镇北沟村上演到了高潮。一个个皮影人物或勒马徐行,或纵马奔腾,活灵活现地演绎着古往今来的世态万千。

屏幕后面,盖州皮影艺术团的7名老艺人手舞皮影道具,脚踩锣鼓,随着手指如穿花般弹跳,古老的皮影人物惟妙惟肖地呈现在幕布前方。今年56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盖州皮影艺术团负责人林敏正拿着麦克用乡音俚语有板有眼地唱着,拉四胡的刘显跃今年已经78了,仍坚持一场不落地上台演出。台下几十名村民全神贯注地看着前面的舞台,生怕一个转身就错过了精彩的片段。

近3个小时的演出结束了,林敏邀请意犹未尽的观众到后台亲手操纵一下皮影,体验一下做“牵手”的感觉。一位年轻的母亲说,她是特意和几个朋友带孩子来看皮影戏的,“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孩子都没见过,让他们了解一下啥是皮影戏。”

林敏小心翼翼地收拾着当晚“参与”表演的影人。看到孩子们对皮影戏这么感兴趣,她汗流如洗的脸上洋溢着欣慰:“今年从5月末开始进村演出,今天是第12场戏,后天要去卧龙泉镇演出5天。村里是真欢迎我们。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把我的全部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任何一个爱皮影的人,可不能把咱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给忘了,得一辈一辈地传下去……”

“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盖州皮影戏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造型工艺及原生态的辽南民间唱腔、音乐、影卷、唱词格式见长,形成了一套完美的美学模式。近十几年来,盖州皮影传承人林敏与素有“东北皮影张”之称的丈夫张永夫为传承和发展皮影做了大量工作,他们除亲自动手刻制皮影外,还不惜财力心血在民间到处收购各时代“影人”。林敏个人曾向国家博物馆捐赠明清时代影人3000多件,其作品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中国故事”文化展示中展出。如今,林敏组建的盖州皮影艺术团每年都要演出100多场,让百姓享受到“色香味”俱全的皮影大餐。

《孙悟空闹洞房》、《坐宫盗令》、《苏武牧羊》……谈起传统的盖州皮影戏,林敏如数家珍。“那时候,‘影迷’看戏都是一宿一宿的,我们常要连续数天演通宵。观众越愿意看,我们表演起来就越兴奋。”回忆起皮影戏的鼎盛时期,林敏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虽然盖州皮影早在2008年就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但林敏坦言,“现在懂它的人越来越少了,台下的观众中,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和孩子,很少有中年人和青年人的身影的。一个较为复杂的传统皮影人物作品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五六天时间才能完成,工序繁琐、单调,年轻人都不太想学,我是班子里最年轻的。”

走出小山村时夜色已浓,告别了林敏和“艺术团”的艺人,脑海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依然挥之不去。古老的皮影戏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延续下去,需要像林敏这样不遗余力的传统艺人,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