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白色的幕布,幕布上的两个皮影人栩栩如生,而幕后是表演者手持道具的表演这就是舒兰皮影戏。今年89岁的王升是一名从事皮影雕刻和皮影戏演唱的艺人。自20岁第一次登台表演,开始了他长达近70年的艺术传承之路,被誉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舒兰皮影的传承人。
家传技艺 口口相传
1924年,王升老人出生在一个皮影世家,1958年定居到舒兰市四合村。在老家榆树,他的父亲和叔叔有个皮影班,从小耳濡目染,深受了他父亲的影响。每到闲暇时候,他就缠着父亲教他,逐一演习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的唱法,用简谱形式记录传统的啷当韵。少年时的他已经是影匠驴皮影戏民间艺人。20岁初登台,就能独当一面,跟随他的父亲一起四处唱皮影戏。“我是唱旦角的,一辈子男扮女装。而父亲唱主角,大人物,叔叔唱小角色或孙子辈的。”王升说道。
“请媳来破阵,自然悉听主张……”随着一阵激越的鼓声响起,刚刚还静静地准备道具的操影人王升老人和他的儿子王显明突然启动脚步,铿锵作响,伴随眼花缭乱的双手变换动作,父子二人配合着开场,演出就这样开始了。随着剧情起伏,台上一唱,台下三叹,一起完成剧情。有人在幕前观看,还有人特意绕到台后看演员的幕后表演。
每当看到这一切,王升老人总会和年轻时表演的场景重叠在一起。一样的表演,一样的唱段,一样欢笑的人群,一样是父子齐上阵,宛如穿越到了过去。王升老人说,早些年和他一起唱皮影的都故去了,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家留下来的皮影道具也不全了。
据了解,皮影表演是在灯光下把皮制虚线图案之影反映在布帐(俗称亮子)上,由表演者操纵影人,配以唱白完成一出戏剧的表演。皮影戏舞台简单实用,用木椽、木板和几张芦席便可在两张方桌上或一辆大车上迅速搭成。一般情况下唱皮影四个人就够了,多的时候他们是六个人。首先是打活,由两个人负责,主要就是吹打弹拉,在演出时撂下鼓就打锣,放下胡琴就得吹喇叭。拿活指的是拿影人子的人,分为上线和下线,操纵影人子的动作,来表现剧情。
皮影自己动手制作
王升老人集皮影雕刻和表演于一身。他不仅能够灵活地道地精彩表演,而且有一手刻制影人的绝活。据了解,影人是皮影戏的核心道具。一套精美的影人箱底,是皮影社水平和档次的象征。据王升老人的儿子王显明说,自他爷爷开始,就是自己亲手制作影人。王升老人继承先辈遗风,他自制皮影刀法细致,影形逼真,色彩明快,影人活灵活现,表现姑娘时能刻出俊俏无比的模样,表现老头或老太太弯腰驼背时,也能刻出苍老之感。如果是表现英雄时则能刻出满脸的凛凛正气,反之则让人心生胆怯。
早期二人转借鉴舒兰皮影
"舒兰皮影"的特征是,既有戏曲艺术的共性,又有区别于戏曲的差异。”王显明说,戏曲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而皮影是影窗上的影人子表演。戏曲的演员,从出场到剧终,演的是固定的一个人物,皮影儿的影人子,从出场到剧终,演的却不是一个固定的人物,出场的东宫娘娘,随着剧情的发展,通过影匠的道白,又变成了西宫娘娘。影卷子上的唱词,对观众投其所好,也可添着唱,扔着唱,有一定的随意性、灵活性。
据舒兰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王福安介绍,舒兰皮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有着浓重的东北味,早期东北二人转的曲牌、曲谱有很多借鉴舒兰皮影。2007年,舒兰皮影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升也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舒兰市政府牵头成立了舒兰市皮影保护研究协会,由专业人士负责对这一传统艺术制订保护与研究计划。
“舒兰皮影”将登央视
据了解,4月初,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传奇中国》栏目组来到舒兰市小城镇,拍摄专题片《舒兰皮影》。4月14日,栏目组结束专题片拍摄,返回北京。据制片人张玉介绍,这部专题片5月份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
据了解,皮影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等10多个派别。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