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被称作“中国最古老的电影”,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然而,这种传承千年的艺术在新中国成立后却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这种危机在电视机进入家庭后尤为严重。

“皮影”在孝义的逐渐消亡,引起了侯丕烈的警觉,他毅然放下画笔拿起刻刀,走上了抢救皮影戏的路,那是1975年。几十年来,他几乎是在孤独地完成着这项抢救工作,不仅把“孝义皮影”研究出了个门道,成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且搞清了孝义的春秋战国史,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30多年来,他收藏和创作了6000余件皮影作品,其中有元、明、清等朝代的多件珍贵藏品。

但侯丕烈依然为孝义皮影的明天担心。昨日,他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皮腔纸窗影戏,它只是简单的说唱形式,和现代影视艺术无法比拟。虽然,现在已经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学习皮影的制作和表演,但是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创作不出紧扣时代脉搏的新作品,孝义皮影想重新走进大众的生活,还是很难的。”

放下画笔拿起刻刀

侯丕烈并不是孝义人,祖籍为山西省平遥县,三岁时随父母迁居孝义。他幼时就受孝义皮影的熏陶,后在外出求学期间,走上绘画艺术道路,发表过不少国画、油画、版画、漫画等作品,在绘画上已有相当深厚的功力。 1975年,他重新回到孝义在文化馆就职时,发现自幼喜爱的“皮影”在孝义已经逐渐消亡了。从那时起,他放下了画笔,拿起了刻刀。侯丕烈说,中国皮影戏是一门神奇的艺术,它集故事文学、造型雕镂、音乐唱腔、表演技艺与声光电动于一体。千百年来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潜移默化地对人民进行着美学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如果在这一代人的手里失传了,那就太可惜了。

之后的几十年里,侯丕烈凭借一己之力,抢救、保护、传承、研究着孝义皮影。1986年,山西省文化厅花大力气收录了孝义皮腔纸窗影戏资料,侯丕烈也参与了这项工作。

古墓中已有皮影壁画

孝义皮影起源于何时,一直争论不断。为此,侯丕烈向当地文物部门详细了解了张家庄元代古墓皮影壁画。

原来,早在1953年,孝义旧城西张家庄村外曾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墓。“由旧城去往兑镇的大道旁,一座古墓被行人踩塌。后来,有人报到县文教科,当时科长高明带领科员董建成去看。此墓是座砖砌八卦墓,墓壁绘有八幅皮腔纸窗影戏人物画,落款是‘元大德二年王同乐影传家共守其职’。”

由曹振峰先生主编的《中国的皮影艺术》中,根据张家庄元代古墓皮影壁画,发表了他的看法:“说明北宋汴京的纸窗影戏也已传播到山西,也可能是金兵攻陷宋京后将影戏艺人掳到了山西,经过一百八十年,影戏在山西扎下了根。”

侯丕烈说:“虽然,这也是一种推断,但孝义皮影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兴盛,已是确凿的。孝义在元明之际,已基本是无村不庙、无庙不台、无台不戏的戏剧之乡。据孝义县志载:‘境内现存乐楼和古戏台125座,其中113座建于庙宇,是庵观、寺院的组成部分,另有皮影戏台12座,为孝义特有……’。”

丢失的水下石碑

关于中国皮影戏的起源与形成,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

孝义,在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才正式有官员来管理,在此之前还是游牧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会是皮影戏的发源地吗?

“有的影戏班供奉孔子,很多人认为:可能是文人秀才主办的影戏班。但我认为,皮影戏的起源可能与儒家文化有关系。” 侯丕烈说。

解放后,孝义第一剧团在居义村庙里戏台唱戏时,院里地上平放一块石碑,人们吃饭时就将此碑当作饭桌,碑上文载:“孝邑,古属魏地,子夏设教于西河,魏文侯听教于侧,三贤演其影乐……”

侯丕烈说,可惜的是,1958年修建“八一水库”,也就是张家庄水库时,居义村的这块碑被拉往水库垫了底。

推断子夏发明皮影

没有了碑,只能从各方面的蛛丝马迹来推断。

侯丕烈说,《史记》:“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相传《诗》《春秋》《礼》《乐》等儒家经典是由他传授下来的。他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听他传授儒家学说,利用“影乐”的形式“设教”是很有可能的。“孝义古属西河,子夏来孝义讲学,是事实,魏王听教于侧也和历史相符。”他说。

从《史记·文侯问乐》看,魏文侯向卜子夏问乐,可以看出卜子夏在音乐方面有着高深的理论和艺术才能。子夏设教于西河,夜晚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可算轻车熟路、门里出身,当然也是创造。这里明显地看到“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我们可以说,皮影戏发展到今天,仍然是“影、乐、教”。

侯丕烈说:“据此,我认为子夏发明了影戏可以成立。”

皮影戏发祥地在孝义

然而,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皮影戏开始于汉朝,主要依据《汉书·外戚传》的记载:相传汉武帝刘彻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去世,汉武帝思念不止。这时候,有齐人少翁用皮子雕刻了和真人一样大的李夫人形象,涂上颜色,学着李夫人生前的动作,在室内挂起了一块白色方形帷幕,点上灯烛,让汉武帝坐在方帷外观看……

侯丕烈却不以为然,“皮腔纸窗影戏的故事脚本多是殷纣时期的封神榜戏,及至解放后,也多是封神榜戏,如周武王、姜尚兴师伐纣的‘八大阵’———《朱仙阵》《万仙阵》《黄河阵》《风沙阵》等。音乐唱腔是以小唢呐为主的吹腔音乐‘皮腔’,器乐少、曲牌少,全国罕见,独特别致,古色古香。”侯丕烈说。

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也曾推断:“中国在周时已有影戏,至西汉而其制渐备。”

侯丕烈认为,子夏的“教、影、乐”是真正完善的影戏形式,和汉武帝与李夫人的故事只有“影”没有“乐”也没有“教”相比,子夏的“影、乐、教”已形成了完整的影戏形式,时间推移前三百年。孝义地处较偏僻的黄土高原,至今未发现其他地方传进皮腔纸窗影戏的痕迹。居义村有过“三贤演其影乐”的碑记,据此可以这样推断:子夏发明了影戏,是在公元前440年左右,留在了孝义,孝义当属中国皮影戏的发祥地。

国家级非遗的明天

侯丕烈用近三年时间考证编著了《史话春秋·卜子夏在孝义》,山西省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之后,他又先后编著出版了《中国孝义皮影》、《中国孝义皮影图录》,其中《中国孝义皮影》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

皮影戏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外专家学者认为是屏幕艺术,是电影、电视的鼻祖。2006年孝义皮影戏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经成为孝义文化的标志性的品牌。

如今,孝义已经拥有了三个皮影戏剧团,不仅在本地演出,还走出国门,受到世界的认可。然而,侯丕烈依然为孝义皮影的明天担心,“皮腔纸窗影戏,它只是简单的说唱形式,和现代影视艺术无法比拟。虽然,现在已经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学习皮影的制作和表演,但是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创作不出紧扣时代脉搏的新作品,孝义皮影想重新走进大众的生活,还是很难的。”

但是,侯丕烈相信,只要顺应皮影戏的艺术规律,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皮影的保护与复兴就不但在国内,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对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上,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闫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