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不少地方,“民俗风情文化游”都是旅游业的亮点,有些民间文化成了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品牌。秭归把来自山野的“皮影戏”等民俗文化的传承人请进了城,落户凤凰山景区,秭归端午习俗、划龙舟和花鼓舞蹈等当地的民俗文化经过统一包装,就成为了一种既具有全新形式,又带有遗产元素,适合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的当代文化创意产品,让来三峡旅游的游客通过这些原生态的三峡文化,达到认识了解三峡的目的。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产品,这无疑是做了一件文化的大好事情。

高峡平湖之滨,屈原故里凤凰山上,几位精神抖擞的六旬老人,在三峡古民居内,演绎了一场弥漫着古色古香的“三峡皮影戏”。

六月的一个午后,我们踏着青石板小路,穿过簇簇绿荫,来到青砖黑瓦的 “王氏宗祠”前,欣赏这民俗风情浓郁的“皮影戏”。

四合院内,客人坐定后便响起激昂的鼓乐和抑扬顿挫的唱和,白色幕布上人影晃动,屈原、薛仁贵、武松……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古今人物,伴随着唱和跳上心头。

乐终而止,游客依然在回味这“三峡皮影戏”给他们带来的震撼。此刻从幕后走出一位长者,长须飘飘,头发青白夹杂。他就是71岁的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邓从岳。邓从岳满面笑容,接受采访时介绍说,他自幼酷爱皮影戏,10多岁开始从师学习。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演出皮影戏。他说,那个时候的乡村,没有电视,又很少看电影,看皮影戏成了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初一至二月底,是邓从岳最忙的日子。“周围的人上门请我去演出,一家接着一家地赶啊”,邓从岳说,一唱就是一天一夜。2006年,他与喜爱皮影的郑之林、鲁成国一起组建秭归三峡皮影队,来到仙亭、仙妮、仙娜旅游客轮上,往返于三峡库区演出,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他说,有几十个国家的游客看过他们的演出,还照了许多相片呢。“一口唱谈千古事,双手舞动成万兵。”这是三峡皮影戏的真实写照。《皇帝选妃》、《武松打虎》、《哭嫁》、《舞狮》成了他们每天都要表演的剧目。邓从岳说,有“本头”(意为剧本)的传统节目有24个,其中最长的莫过于 《薛仁贵征东》,完整地唱下来要20多天。

为丰富三峡皮影戏的内容,他们还创作了《三峡情歌》、《猪八戒背媳妇》、《灵牛耕地》等新节目。用驴皮雕刻猪八戒等人物头像,成了他们每天的必修课。他们在耕耘中守望,在守望中收获快乐。但是他们也有苦恼,不仅仅是他们的待遇问题,更揪心的是谁来继承这门流传了几百年的艺术。邓从岳说,他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守住心中的唱本和手中的皮影。“屈原归故土,万民齐欢呼,屈原文化传千古,漫漫求索路。”一曲九折的《魂兮归来》,穿过古朴的墙壁,飘向四方。

他们,是三峡皮影戏的守望者,但绝不是最后的守望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