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皮影戏简述

听家里老人讲,唐山皮影戏最早在河北滦县兴起,后又在乐亭盛行。因得名“滦州影”,“乐亭影”。约在一九一八年前,唐山小山出现第一家影班——小红楼影班,开始演出皮影戏。由此,皮影戏在唐山小山立下了足跟,成为唐山小山戏剧中一支艺术之花。

一、兴起和发展

唐山小山最初只有小戏园,没有唱皮影戏的园子,点煤油灯演唱。后来逐渐由私人兴建起小戏园,演出京戏、评剧。当时小山有一家较出名的戏园叫“老庆仙”,专从京、津两地邀请有名的戏班来演出。但因张绳武等皮影班子颇有名声,在观众中很受欢迎,因此,“老庆仙”戏园也于一九一八年邀请张绳武等影班到唐山演出。其影班有:

1、张绳武影班

张绳武(1885-1968),原名张荣绪,河北滦县倴城松树里人。自幼家穷,从小帮父母干活,及长,给地主放牛、放猪。当时乐亭、滦县皮影盛行,张绳武受其熏陶,从小很喜爱唱影,遂于十四岁时,经人介绍到本村小影班学影,拜滦县马继三为师,马唱冉,也能唱毛净,唱得有名。张绳武入第二科,学唱老生,十八岁(1902)出科,二十五岁(1907)在乐亭大港史康侯“翠荫堂”影班演唱,渐有名声。

张绳武到小山唱影后,声名遐迩,唐山附近农村酷爱皮影的农民,专赶大车载着同乡群众来看张绳武的皮影。都亲切地叫他“张老绳”,时有“影匠状元”之誉,可见技艺之超群,观众之爱戴了。

张占科(1894-1935),滦县油盘庄人。二十岁学唱小生,成为很受观众欢迎的演员,曾被昌黎马占鳌影班请去唱影,与同班张绳武齐名。他的嗓子好,唱法老走上韵,一般演员唱不了他的韵法,显示了唱技的特色。

2、张惠影班

张惠,字宣东,河北玉田鸦鸿桥草桥头人。虽是唱影出身,但他专养影箱。于一九二五年自己组织起一个影班,邀请了许多有名的演员。

张惠影班是属西路影。大约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由于派别的互相影响,形成以滦河为界,分成东西两路流派。主要区别在唱念的口音上。东派以昌、滦、乐为中心,以乐亭为标准;西派以丰、玉、遵为代表,用唐山口音;还有以抚宁、卢龙、迁安、青龙为代表的北方派。这样形成三大流派,各有千秋。

张惠以独特的方法经营影班,能以观众的喜爱为主要依据,搜集大量的影卷,在唐山较长时间地演出,净唱成本大套的影卷和连合本戏,为观众乐于接受,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种需求和艺术享受。

该班主要演员有:

苏旭(1899-1978),河北丰润左家坞团山子人。仅在初小念过三年半书。十七、八岁(1915、1916)时,在本庄轿子坊拜张荣为师,学唱坐腔戏,这种戏专为办喜、丧事用的鼓乐班。二十一岁(1919)时转学皮影,起初只是“票影”,唱生或老旦,后由弹京蹦的肓人刘福齐介绍,拜丰润郝任亭为师,才正式唱起影来。二十二岁(1920)到滦县榛子镇王汉明影箱唱影,学唱花旦,腔调好听,渐有名声。先后在“斌东”、“四海升平”、“大观”和“九天仙”等园子演出过。

齐怀(1897-1979),河北乐亭张庵村人。十岁开始学影。艺成后,住过安梅影箱,刘子佩影箱,乐亭葛翰林影班,柏各庄杨荣久影班,后到张惠影班。由于与同班演员王庆弟在技艺上争衡,致使闹起眼病。先瞎了左眼,三十六岁时(1932)时,又坏了右眼,后遂双目失明,仍在影台上坚持了十四年的演出,观众给起了个绰号,叫“瞎齐怀”。他多才多艺,能唱各种角色。他唱的影,吸引着广大的观众,场场满员,观众挤得水泄不通,可见其盛况。

王庆弟,河北丰润疙瘩坨人,唱大。是王庆云的三弟。属梆子二簧派,唱影较有名气。

王殿银(1886-?),河北玉田鸦鸿桥车庄子人。十六岁拜河北玉田鸦鸿桥人王天儒为师,学唱大。出师后,到丰润疙瘩坨李百长影箱唱影。几年后到唐山最初的一家小红楼影班。小红楼原是饭庄,近郊的农民,到城里办事,吃饭多在这里顺便看影。那时唐山的观众还不大认识皮影,看的人不多,因此营业收入不好,遂延长了演出时间。唱的剧目有《五锋山》等。在小红楼影班唱了七八年后,才到张惠影班。

在张惠影班演唱过的演员还有崔凤翥、赵义三、田庆广、姜兆太、王惠春、陈用山、刘进春、杜少堂、赵树、李文等。

二、皮影戏的兴盛时期和演员艺术的创新

从1918年至1948年,三十年来,先后到小山演出皮影的:有丰润吴振林、李百长、刘子贺等影班,小红楼影班,王惠卿影班,安凤仪影班等。

这些影班的到来,自然都是由各影剧院的老板竞聘名流演员演唱,这就使皮影艺术有利地在广大的观众中扎下深深的根,把小山皮影艺术引向兴盛和发展的阶段。欣赏皮影便成了广大劳动人民及其他各阶层人士的一种如意地艺术享受。

皮影艺术能吸引广大的观众,为人们逐渐所喜爱,主要由于“影匠”们高超的技艺和艺术的魅力。

著名的一些皮影演员,在艺术上都是不断地革新,出现了互相竞比的局面。对腔调的改革上,如唱小旦的周文友(1897-1979)和唱小旦的齐怀都各具特色。周文友的演唱,唱韵准,而能情真意切,吐字甜,又能表达出人物和剧情的神髓。这正是他自创新调的功效。齐怀唱腔的特点是,弦低,音柔而慢,给人以一种舒畅、甜适之感。他在艺术上勇闯新路,试把琴音用到皮影腔里,潜听观众的反应,听到农民在锄地时哼哼这个新调口,称他创的唱腔为“新鲜调”,遂时兴起来。等观众听着不新鲜了,就又改进。所以跟他学艺的都说他的腔调不好学。张绳武则创出“呵腔”,尾音一“呵”,娓娓袅袅,十分动听,在观众中产生无限的艺术魅力,久久萦回在观众的耳边,不愧誉之为“影界之王”。又如苗幼芝(1873-1940)是皮影“花调”的创始人。张占科唱武生,刚毅而明快,唱到佳处,常常催人泪下。王殿银曾在1922年于丰润疙瘩坨李百长影箱上就有了很高的声价,被丰润人誉为“嗓子像西瓜瓤似的,又甜又好听”,又有人极为深情地说:“王殿银要是死了,我们满城人肯为他戴孝”。对一个皮影演员来说,观众能具有挚爱之情,在艺苑史中算是罕见的。他多才多艺,能唱大,能唱冉,除小旦外,啥角都唱过,尤其改唱丑后,唱技达到高峰。王庆弟,在腔调上也有很多改革,如别位演员唱影,红花要有绿叶配,他却象是一枝“干枝梅”,自己单唱就唱得更好。

另有田庆广、崔凤翥用高梁秫秸操纵影人,技艺独特,被称为“箭杆王”,声溢影戏界。张茂兰、苏旭等唱腔都独具匠心,形成各自特色的艺术流派。

三、灌制影戏唱片标志着皮影艺术的臻美、完善。

到了1934年,天津昆仑唱片公司邀请“影界之王”张绳武去灌片子,同去的有张占科、宋瑞林,龙达(1840-?),字声远,河北抚宁人,担任琴师。被灌片子的剧目有《大封官》、《天河配》、《五家坡》、《张彦看画》、《假金牌》、《江东计》、《唐明皇哭妃》、《花菱戏诸贵》。这些唱片一发行,喜爱皮影的观众,争相购买。灌制唱片的公司抓住这一机会,从中大量榨取了皮影演员的血汗和成果,只给演员少许的灌片费,却做了一桩发财的好买卖。

1935年,张绳武又到日本宝利、荣利两个唱片公司灌片。曾有五个唱片公司给他灌过片。共灌五十多张片子。除前边提及的剧目外,还有《胡延廷搬兵》、《谓水河》、《唐二主探病》、《空城计》、《刘备托孤》、《诸葛亮》、《东吴招亲》、《阎明经祭法场》、《夜审石崇》、《莲花庵》、《芦花计》、《淤泥河救驾》、《哭人头》、《审张驴》、《雁门关》、《青峰山》、《打棍出箱》、《连环计》等。同年,另有齐怀、康雅亭、李秀去上海胜利唱片公司灌片,被灌的剧目有齐怀的《洞庭湖》,齐怀、康雅亭合唱的《金玉缘》,齐怀、李秀合唱的《全家福》、《连环计》、《四郎探母》,李秀、王瑞亭(又名王凤德,唱小生)、周荣生合唱的《鲁肃求计》、《莲花庵》。伴奏汤满(1885-1960),河北承德青龙汤仗子人,盲人,拉弦,周荣生打鼓板。还有苏旭去东北荣利公司灌片,剧目有《黄爱玉》、《花菱戏诸贵》、《云山寨》、《岳霄醉酒》、《陈巧云讨封》、《杀楼等》。被唱片公司邀请灌制过唱片的演员,还有高荣杰(1916-1966),河北昌黎新集高各庄人,孙品卿、张凤阁、马荣久、李墨林、王玉卿、汤满等。上述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共灌制了皮影唱片一百三十余张。

当时的高亭、百代唱片公司,也曾邀请皮影演员,灌制过皮影戏的唱片。

唱片公司所灌制的皮影唱片,风靡一时,深受欢迎。皮影这一艺术之花,便广泛流传于冀东和东北广大地区,为这些地区的人民群众所喜爱。从此,皮影戏艺术在戏苑中占有应有的地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