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广东陆丰皮影曾经参加过全国的皮影戏汇演,而且也有着一定的名气。 陆丰的皮影戏班主要都在农村,影戏艺人多为半农半艺,为民间自发组合的,一般是五人一班,或多一个童伶唱旦角。陆丰市东南一带沿海各墟镇,据说曾有几十班影戏在活动。其中较出名的是碣北下梅村老艺人王兴与本村的南洋归侨合办的影戏“元贞利享班”,他们常年在东南沿海活动,是近乎专业性质的影班。
旧社会影戏艺人备受歧视,在外演出常常是口唱、手拉、脚打钹,连演几个通霄,白天却只能宿在破庙。1943年潮汕大饥荒,民不聊生,艺人流离失所、衣食无着,纷纷弃艺。至解放前夕,影戏艺术已濒绝境,仅存王兴、卓幼儿、蔡娘仔等几个老艺人.陆丰市文化馆的卓荣光先生向我介绍说:当地影戏的曲调是流行于海丰、陆丰的“白字调”。“白字调”历史很久,白字调皮影戏也影响到当地白字戏。在卓先生的指引下,我拜访了陆丰县影戏艺人卓幼儿和蔡娘仔。 卓幼儿(1930年出生),陆丰市南塘环林乡环村的环林乡人,人称“皮猴勤”,其父、祖父也是搞皮影的。祖传无剧本,常演剧目有《西游记》、《罗衫记》、《陈世美》等。过去一个班有六人,二人操纵二个拉弦,一个锣鼓,一个伴唱,操纵者负责主唱。过去影人六寸,现在一尺二寸;过去是纸窗,现在是布窗;影人为牛皮,一箱均三十六身,一百左右头;一桌二椅,二个马葫芦。 蔡娘仔(1924年出生),陆丰市南塘二村,三代皮影世家,其父艺名“皮猴强”。他介绍说:“这一带皮影包括汕头皮影皆是我的老祖公那一代由福建省来的,现在汕头没皮影了。”
我和蔡娘仔老人在交谈时,正巧有村民五人一起来请这位艺人去演出,在我告别的时候,老人登上阁楼取出几件其祖传几代的老皮影头,送给我做纪念,这是一种我从没有见到过的、极小的牛皮影人头,它对于研究中国皮影流派来说,是非常有学术价值的珍贵实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