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我们成亲吧!”贪吃懒做的猪八戒,把大嘴伸过去正要吻,突然眼前的漂亮小姐却变成了孙悟空……这栩栩如生的滑稽场面引得舞台下的小孩子哈哈大笑。这是我儿时观看皮影戏记忆最深刻的一个场面。
上世纪60年代初,北大街与解放北路交叉路口的这一地带被称为解放自由市场,往西是城墙外一片宽阔的野地。逢年过节,这里耍马戏的、演皮影戏的、说评书的便扎堆搭起了场子,卖小零食的也在场子周围转悠吆喝。这当中我最爱看的便是皮影戏,它有说有笑还有唱,更有那风趣逗人的举动,令孩子们捧腹大笑。
皮影戏一般是在晚上演出。每场演完后,我不顾天黑夜晚总要溜到幕后再看个热闹,总想知道就是那么几条线、几根竹竿,怎么就能让那几个人马的形象变得那么活灵活现。
皮影戏是我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也被称为影子戏或灯影戏,是通过灯光将畜皮做成的人物或动物投射成剪影来演绎民间故事的戏剧。一个皮影人大约30厘米高,大多数是侧面像,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皮影人,通常就有头胸腹腰、双手双腿等十几个部件,在皮影艺人两根竹竿的操纵下,皮影人非常灵活地做出跑立坐卧、前翻后滚等许多动作,犹如一个个活泼顽皮的猴儿精。一个皮影戏班子也就5个人,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作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来说唱故事,不论是千军万马还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不论剧中所有人物行走坐卧还是喜怒哀乐,这5人都可以精彩地演绎出来,5个人忙乎这一台戏,因而皮影戏班子又称为“五人忙”。
每到暑假,我便急忙收拾书包赶回故乡玩耍,急于看那朝思暮想的皮影戏。在乡村演一次皮影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简直是孩子们最盛大的节日。皮影艺人们走村串户,挑着箱子,扛着木架子,在农家的晒谷场上搭起了门台,摆上方桌,用架子支起块幕布,上手的皮影艺人躲在幕后,一边操纵皮影,一边用方言说唱,打下手的艺人则在一旁用锣、鼓、板等打击乐器营造出热闹气氛,配合默契。艺人们借助这个舞动的精灵说古论今、抑恶扬善,为枯燥乏味的日子平添了些许调剂,引得周围十里村落的老乡们纷纷赶来一饱眼福,而做东村庄的宅院里早已空无一人。有时,我看一次不够过瘾,又跟着戏班子跑了两个村子。
“文革”期间,皮影戏被作为“封资修”的产物打入了“冷宫”。我实在想看时,便和弟妹找来硬纸片,自己动手剪出了人马的模样,用线绳吊在灯光与白墙之间抖动了起来,这些灯影里舞动的精灵在当时也成了我逗弟妹的一大法宝。
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两根竹竿表尽喜怒哀乐。而今,那如影似幻的梦境,那惟妙惟肖的动姿,随着电影、电视、互联网的升级换代,已渐行渐远,曾经的影迷们也只能在梦幻中追忆打打杀杀的皮影场面。对于这门古老的艺术,我心有千千结,那是童年时曾经的光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