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位才43岁的皖南皮影第九代传承人来说,时间仿佛是最紧缺的东西:制作一个皮影需要不吃不喝连续20多个小时,时间最紧缺的地方体现在,在今后20年中,寻找到一位合适的传承人。
皮影传人自建博物馆
“那20多天最早我都是凌晨2点睡觉的,里里外外都是我一个人在做。”昨日记者采访时,何泽华掩饰不住疲惫,他说的正是皖南皮影博物馆筹建的事。今年1月2号,皖南皮影博物馆在宣城水东镇揭牌。自此,一直鲜为人知的南方皮影戏代表——皖南皮影戏,有了完整的物质载体。
而对自己一个人出资建成的博物馆,何泽华自豪无比:“我这里皮影戏是400多年前的,是家族传下来的。”这个博物馆分三层,免费对外开放。一楼为清代时期和民国时期的皮影展示,并有特制的皮影演出间和观众席区,二楼是新时期皮影的展示,三楼是何泽华的创作室。
“我只展出了一部分,展厅不够,还有很多件藏在木箱里。我的藏品可不少,共有1万余件,安徽省博物馆、江苏民俗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皮影馆、中国皮影博物馆都有我提供的皮影。”何泽华介绍。这些展出的皮影放在特制的展框中,整个博物馆则由竹子装饰,素雅又空灵。博物馆的门口,写着一副对联“传承民间艺术展皮影风采,挖掘历史文化扬皖南美名”。
九代传承人只剩一人
然而,对联背后却是一个尴尬的事实。目前,全国皮影流派有四个大的流派,以皖南皮影为代表的南方皮影只是其中之一。但皖南皮影早已日渐衰落,现在会做皮影的仅何泽华一个人。
何泽华说,他们祖上是从清嘉庆年间从湖北移民过来的。小时候他就演过皮影戏,多是《杨家将》、《岳飞传》等。像《杨家将》有30场,要15天才能演完,每天上、下午各一场。“像这样的戏,现在根本就演不了。”何泽华有点无奈地说道。
听皮影戏的人也不多了,绝大多数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一场皮影戏有二三个小时,能够把戏从头到尾听完的人也不多,何泽华言语中颇是无奈。农耕时代诞生的皮影戏,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的出现,不断消失,没有演出市场,自然也就走向没落。
“知道的人太少了,在安徽也就宣城、黄山一部分地区的人知道。重视的人更少,皖南皮影戏现在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都是我一个人弄的。”
皖南皮影后继乏人
最让何泽华担心的是,皖南皮影已经后继无人。“我儿子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人也坚持不了。”现在,何泽华最想找到一个合适的传人,他表示,将破除传统愿意倾囊相授,只要有人愿意传承这项传统手工艺。据了解,要想学好皮影制作,最快也要两三年,这中间是枯燥的基础功学习。
唱戏的人也找不到了,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要求也高,操竿、配乐,还要兼顾旁白、唱腔,没有几年苦练是难以掌握的,年轻人很难做到。再过一二十年,老艺人们都不在了,皮影演技也会后继无人。
“现在南方皮影中就皖南皮影最具代表性,如果就这样消失,实在太可惜了。这个博物馆是一个梦想,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办安徽皮影戏博物馆,而不是在水东镇的皖南皮影馆。”何泽华语气落寞。(邵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