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皮影,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叫灯影。这两个名字,其实都和皮影独特的表演方式有关,那就是在灯光的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着一层亮布来演戏。
“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皮影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自汉唐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经常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参加世界各地文化交流活动,享有“中华一绝”的美誉。
目前,中国有秦晋影系、栾州影系等七大皮影流派,而其中,堪称皮影“活化石”的是陕西华县皮影。今年95岁高龄的当代学术大师、中科院院士季羡林先生在病榻上也专门为华县皮影题字。皮影的发展,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意义。在众多的史籍和资料中都有这样的事实记录: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而陕西的影戏则源于华州。华县皮影,在世界上享有“电影开山之祖的美誉”。
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南靠秦岭,北依渭河,距离陕西省的省会西安只有90公里,境内陇海铁路,西潼高速公路,310国道横贯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古时候,华县称为华州,是黄河流域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7000 年前,华县就有人类生活的印迹,现在境内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古遗址,都彰显着中华先民繁衍生息,创建文明的轨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华县一直是京畿重地,礼仪之邦。涌现了以唐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郭子仪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是历朝历代的“人文鼎盛之区”。为皮影艺术的发生、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华县悠久的历史一样,华县皮影也是源远流长。从远古人类对影子的迷茫和“灵魂不死”观的出现,到秦汉方士的“弄影还魂术”,再到皮影的产生——中国影戏与陕西、与华县之间的联系清晰可见。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汉武帝的李夫人得病去世后,皇上非常思念她,伤心不已。当时的齐国有一个方士就说,我能够让你重新看到李夫人的形象。皇上感到非常惊奇,。到了晚上,方士点上蜡烛,撑起帷帐,皇上在帷帐的正面看到了李夫人的影子在来回走动。宋朝高承所著的《事物纪原》中也记录了这个传说。这两条文献可以说是当今影戏研究中最可采信的原始材料。华县民间皮影艺人中,广泛流传着“汉妃抱子宫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这里所讲的借光显影故事的发生地汉都长安,距华县西去不远。假若这种弄影还魂术或弄影哄子法确实是后世影戏之源的话,那么京畿之地的华县较早有影戏活动当为必然。”民间还有一种传说:“贵妃啖荔枝,伶奏碗碗以增味,击碗拨弦者,皆自华州”,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写到:“陕西皮影戏历史悠久,关中则是中国影戏的发源地。” 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认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华县志》记述:“在清末时……。有演出班社二三十家。民国时期皮影仍盛行不衰,极盛时有班社48家”。以上材料均可直接或间接证得华县皮影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
对于华县的皮影艺术,民间有这样的诗句: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代奸与恶。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灰谐。一口道尽千古道,双手对舞百万兵”。
华县皮影的制作非常复杂精细,基本上要经过制皮、雕刻、上彩三大工艺二十四道工序。首先是选料,要精选厚而坚韧的牛皮,经过炮制刮净牛毛去掉里边的脂肪,然后进行打磨,直到平滑光亮,第二步,便是根据皮影戏情的需要进行雕刻。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高度大约33厘米左右,体形夸张大胆,变形巧妙。其中大部分是以侧面单目为主,鼻尖口小,秀婉妩媚。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形”。在皮影的雕刻中不同的人物使用不同的刀法,以五官塑性格,比如眉毛,平眉表现文人雅士的清秀文静;立眉突现武生将帅的英武强悍,方面、大耳、宽肩、圆腰表现了男性正面角色的阳刚之美,“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口、细腰小脚”表现的是旦角女性的妩媚阴柔,实脸圆嘴则呈现出了丑角的诙谐和幽默。
影人的服饰、图案花纹也是皮影雕刻中非常讲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巧细致,技法成套,在大轮廓中以菊、兰、梅、竹装饰,配以“”字,雪花、鱼鳞、星眼、松针等图案,充分折射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志趣。(薛宏权同期:说皮影的雕刻)
就这样,帝王的皇冠龙服,高官的乌纱蟒袍,后妃的凤冠霞披,宫娥的彩袖垂裙,大家闺秀的雍华娇贵,小家碧玉的弓鞋翠簪,平民百姓的布衣麻衫,纨绔子弟的绫罗彩缎……千姿百态,都被皮影艺人通过小小的雕刀,用平面雕镂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灯光下诞生出一个个富有强烈的立体感的皮影人物。
最后我们要来说说皮影的染色工艺,影人的着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以镂线分色,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镂线计白,自然调和,绚丽谐调,简洁明快,精致高雅。每件影人都具有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堪称艺术珍品。
华县影人的造型和汉代画像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又吸收了唐宋时期寺庙壁画的风格,以元代杂剧中的人物分类雕刻。人物脸谱多达470余种,颈以下肢体多达181种样式。在一幅较齐全的皮影戏箱中,各式人物,刀枪剑戟,战马坐骑,金銮茅舍,山水庭堂,神妖鬼怪,花草虫鱼,云雾紫霞,烟火烈焰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在上个世纪中叶以前,皮影的演出在农村非常盛行。每到逢年过节或者婚丧嫁娶,总会有皮影的演出来助兴。到了晚上,在村道上,在场院里,一个简陋的戏台上,三尺白帏撑开,一盏油灯挂起,一场皮影戏就这样唱开了。色彩绚丽、栩栩如生的皮影神态,加上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让观众看得如醉如痴。那么,在白帐的背后,到底会有哪些妙趣和韵味呢?
在帐帏的背后,我们看到五六个民间艺人正在那里忙活,有边挑边唱的;有又拉又吹的;还有既敲铙钹又整理皮影的,可以说是一个人身兼数职。难怪有人给它一个美誉:中国农村最传统的电影。按行话来说,这些艺人各有各的称呼:挑动皮影的叫“签手”,弹月琴的叫“前声”,前声是皮影的主唱,他不仅要弹琴唱戏,还要帮助整理皮影演出的顺次。另外还有“上档”、“下档”、和“后槽”,总之,五个人都有精细的分工,长期演出的配合,使他们的配合非常默契。
平时演出的时候,形式很简单。有句歇后语叫骑驴看戏本边走边看,说的就是最早华县皮影表演时老艺人骑着毛驴赶赴戏场的情景。现在,艺人们是每个人骑一辆自行车,携带着全部道具,在巷道庭院,室内室外搭台演戏,简便灵活的演出形式,深受民众偏爱。
影人的表演可以说是精湛绝伦,堪称是皮影艺术的灵魂,在皮影演出中,唱腔也非常具有地域特征,它几乎和皮影演出融为一体,无法分开。华县皮影戏的唱腔有碗碗腔和眉户两种,流行于全陕及甘肃、青海等地。碗碗腔的产生年代,已无文献可考。清乾隆年间,渭南举人李芳桂专为碗碗腔撰写的剧本——被誉为《十大本》,成了观众喜爱、艺人乐演的传统剧目,能否演唱它也成为衡量艺人和戏班水平的标准,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这说明碗碗腔的产生的历史至少也有200年以上。碗碗腔属于板腔体,其腔调分花音、平音、哭音,声调刚柔兼济、典雅清丽、细腻委婉,演征战戏激昂刚健,唱悲苦戏则凄婉缠绵。眉户属曲牌联套体,用眉户演唱的皮影戏的文字记载所见不多。今年八十岁的潘京乐是当今华县最著名的老艺人,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潘老先生曾和他的社班表演过皮影,据他讲,华县过去有专门的眉户皮影戏班,用眉户演唱本戏、折子戏,后来只唱折子戏,他本人就唱过。现在华县皮影的唱腔以碗碗腔为主,细腻悦耳,缠绵俏丽。现在,华县皮影可以说是陕西皮影的代表之作,她精美的艺术造型,精湛的演技,委婉动听的唱腔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
皮影戏始于秦汉,当时主要是为帝王宫廷服务,唐朝以后就流传到民间,开始成为人民的艺术。著名民间老艺人番京乐这样说道:在“文化大革命”中,华县皮影未能躲过这场浩劫,仅仅留有光明、光艺、光庆、光华四个班社靠演“样板戏”生存。改革开放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先后恢复成立皮影班社13家,有皮影艺人60多人。华县的皮影班社,一般都能熟练演出150多出剧目,除了众多丰富的历史传统剧之外,还有现代戏和自编的新节目,演出经久不衰。在许多戏文中,充满华县巷言俚语,通俗生动。
八十年代以来,华县皮影多次参加全省全国的展演汇演,屡获殊荣,现在,艺人们不但经常被国内许多大城市邀请去演出,也多次应邀到法国、德国、日本演出,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之一的华县皮影,充分彰显出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在国内外艺术界引起了较大关注和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华县从事皮影演出的60余名艺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有相当一部分出身于皮影世家,潘京乐、魏振业、魏金全、吕崇德、刘华、刘兴文、姜尚文、姜建合等十余人都是省级“民间艺术家”。而以汪天喜、薛宏权、张华州等为领军的皮影雕刻产业更是异军突起, 他们的作品被选入《全国民间美术选》,还有众多的精品被人民大会堂和一些省、市博物馆收藏。现在,全县从事皮影雕刻的就有800多人,产品畅销国内,远销德、意、日、英、法、美、加拿大等十余个国家, 年收入近千万元,成为当地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政、文化部门的领导下,华县皮影的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保护《规划》和《措施》,将华县皮影作为对外宣传的四张名片之一,并写进了华县的十一五规划,县财政每年还列支5万元专款用于此项工程,同时县上还决定从今年10月开始,对德艺双馨的10名老艺人按月发给50元生活补助,并且向全县发布了培养皮影传承人的奖励办法。2004年,县人民政府命名柳枝镇梁堡村为皮影专业村,2005年1月,陕西省文化厅命名华县为“陕西省民间艺术皮影之乡”;同年七月授予“华县皮影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06年5月,华县皮影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9月华县皮影产业群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年10月,华县因皮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怀抱月琴,手挑皮影,在幕后的灯影里,用柔情的碗碗腔将人生的沧桑细细吟唱;吃碗面,抽口旱烟,在透亮的白幕上,用跳动的精灵将古朴的梦想释放的得五彩缤纷。从四千年前到21世纪的今天,华县皮影,这种借光显影的艺术,穿越人生,穿越古今,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堪称是一颗秀美的珍珠,而今天的继承和保护,也必定会让她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