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所有的东西都传给下一代”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丁振耀。

丁振耀,1938年生于乐亭,从小就跟随喜爱皮影的父亲看皮影,在这样不知不觉的熏陶中,丁振耀对皮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和皮影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那时,丁振耀一边看一边学,最后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唱净角,此后就着重学习净角。没有多长时间,小丁振耀已经唱的像模像样了,就跟着戏班到处唱影了。这样,丁振耀对皮影就更加着迷了,不论白天干活多累,都不会耽误晚上唱影。有一天傍晚,他和三弟玩耍,不小心被蝎子蛰了一下,疼得他又喊又叫,这时父亲说:别喊叫了,天黑了该开台了!丁振耀一听,连忙跑向戏台唱影去了。晚上回到家父亲问丁振耀手还疼不疼,丁振耀说不疼了。父亲高兴地说:好啊!唱影是好药啊,止疼啊!1956年,丁振耀凭着深厚的功底,考入了唐山专区实验影社,拜著名的黑头花脸演员厉景阳为师,开始了系统的学习。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丁振耀的艺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在中国皮影的所有流派当中,唐山皮影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它生旦净末丑的所有行当唱腔完整,各种大戏、小戏、传统戏、连台本戏都能演,剧本剧目之多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而且皮影在唐山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正是唐山皮影特殊的艺术魅力,使丁振耀一心扎在了皮影艺术的海洋了。在不断地学习、演出实践当中,丁振耀博采众长,认真学习研究前人的艺术特点,然后有机的融合到自己的演出当中。他会根据剧中人物特点,一遍遍揣摩人物的心里变化,在演唱过程中把剧中人的所思所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演唱风格。《河北燕赵精粹》一书中写到:丁振耀很好的继承了厉景阳的艺术特点,演唱声音洪亮,底气足,口齿利索,从而塑造的人物个性分明。最令人称道的是,他配唱的“包公”、“暴虎”傲然挺拔,凝重厚实,观众称他是皮影界的“裘盛荣”。美籍华人秦泽安博士在《兰州皮影之渊源》一书中称丁振耀是“当代唐山皮影之杰出演员”。

1974年,丁振耀开始任唐山市皮影团团长。在此后的十年间,他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排练教学,组织排练了《三打白骨精》、《白蛇传》、《牛郎织女》等剧目。在这些剧目中,丁振耀把自己对皮影艺术的探索和研究,通过每一段的唱腔设计,每一次的实践演出,很好的呈献给观众,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特别是经历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剧团演员死伤大半,丁振耀也被砸成重伤,但是他还没有痊愈就开始参与剧团的重建工作,为唐山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丁振耀自退休以后,仍然为皮影艺术忙碌着。他办过皮影班教过学生;与人合作参与拍摄了大型皮影剧目《五锋会》;参与了我国第一部皮影电影《小康路上》的唱腔设计;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合作录制推出了百部精品皮影光盘《二度梅》等。自从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代表性传承人后,丁振耀就更加忙碌了,他每天都把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写从艺经历、录制经典唱段、整理历史资料等等。最近,他还订做了影人,准备邀请一些老艺人组织一个皮影班,到时就要经常到社区、学校、厂矿、军营、广场、公园等场所进行演出,普及皮影艺术。

“皮影本是圣佛留,未曾开腔灯打头,一口可叙千古事,鞭恶扬善说春秋。”皮影是大众的艺术,人们在欣赏皮影艺术的同时,不但能够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还能得到教益。因此,丁振耀对于传承好皮影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了信心。“把所有的东西都传给下一代!”丁振耀坚定地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