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据史书记载,这种艺术形式始于战国,元代时传播到了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久远。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戏表演,离不开影人和各种道具——表演时,往往是艺人们在白色的幕布后,一边用两只手操纵影人和道具,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不同的地域,不仅皮影等道具的制作材料不同,表演时的曲调和配乐也各不相同,所以各地的皮影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娱乐方式匮乏的年代,皮影戏曾经极大地丰富了天津人的精神生活。在宝坻区,新中国成立前后,这里的村级皮影队最多时达100多个,也曾经出现过世代相传的皮影制作世家。如今,宝坻皮影戏表演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其传承人高文忠说,如今掌握皮影制作和表演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这门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因为去年的一次摔伤,今年78岁的高文忠不能下地,尽管如此,他还是非常痛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于他来说,只要是有助于皮影戏传承的事,他都愿意做。

高文忠开始接触皮影戏时,只有十四五岁,那时村里有人请了一位老师,专门教授皮影表演,授课地点就在高文忠的姥姥家。据高文忠说,那时皮影戏演出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历史故事,如《薛礼征东》《穆桂英挂帅》《铡美案》《隋唐演义》《彭公案》等,大多包含着对忠义、侠义等精神的称颂。除了被故事内容和独特的唱腔所吸引,高文忠还对在白色幕布后演绎出丰富故事和人生的影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文忠最初制作影人时,没有老师指导,他说那时自己太过痴迷,一个影人只要看过一遍之后,就会千百遍地在头脑中回想影人的形态和样貌。于是他试着自己画、自己做,不久之后他制作的影人居然可以拿出去卖了,那时每个影人可以卖两角钱。

19岁那年,高文忠正式开始学习影人制作。他的师傅是蓟县人,经常给他安排活计。高文忠完成师傅交代的活计后,需要把制作的成品送到师傅家,如果不符合师傅的要求,就要拿回去修改,“师傅家离我家80里地,即使冬天刮着西北风,人在蓟县的山根底下被吹得睁不开眼睛,我也从不间断。”高文忠的手艺就是在不停地练习、琢磨和长时间的往返请教中练就的,如果没有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一般人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影人一般以脖子和腰为分界线,分为三截,越往上的部位使用的驴皮越薄,方便做转身等各种灵活度高的动作,越往下的部位使用的驴皮越厚,特别是腿部”,从选皮到影人最终成型需要经过30多道工序。

各地制作影人时所用的材料不同,有的用兽皮,有的用纸板,高文忠说,天津的影人一般以驴皮作为材料。

高文忠说,仅仅是驴皮处理,就要经过沤熟、刮净、晾干、切块等步骤,最后让驴皮呈现半透明的状态。去除驴皮油脂的方法,则是把驴皮放到碱水中浸泡。驴皮不同部位的厚度不同,如屁股和背部的皮比较厚,肚子上的皮则比较薄,这些薄厚不同的驴皮往往对应放在影人的不同部位。

“影人一般以脖子和腰为分界线,分为三截,越往上的部位使用的驴皮越薄,方便做转身等各种灵活度高的动作,越往下的部位使用的驴皮越厚,特别是腿部。薄厚都要有度,比如头部所使用的驴皮,厚度要拿捏好,起码要保证头能立得住。”高文忠告诉记者。
一般来说,选好材料后,还要经过造型设计、制作、上色、刷油、安装成型等步骤,从选皮到影人最终成型需要经过30多道工序。制作技术熟练后,高文忠往往用大头针做成的笔直接在驴皮上画出造型,然后制作,用毛笔着色,最后还要刷上桐油。有的影人镂空部位比较多,制作过程中需要刻上千余刀,细节部位的连接处线条极细。

自从技艺娴熟之后,高文忠几乎没有刻断线条的情况了,对他来说,工作时手中的制作工具已经和他成为一体,方向、力道都随心所欲,而这也是让他非常享受的瞬间。

皮影戏中的人物,和京剧一样分为不同的行当,同一个影人可以应用在不同的戏中,有的还可以通过更换头部被用到另一出戏,所以在影人制作的过程中,高文忠总是把头颈的连接处做得很灵活,方便更换“皮影戏表演中除了影人外,座椅、兵器、车马等道具和不断变化的背景,都要使用驴皮制作。影人和道具都放在木箱子里,易于流动演出。箱子被称为影箱,影箱的多少是演出团体规模的标志。早年间,影团的成员除了靠表演收费,还可以按照提供的道具数量和重要性另外收一份钱。”高文忠介绍说。

皮影戏中的人物,和京剧一样分为不同的行当,同一个影人可以应用在不同的戏中,有的还可以通过更换头部被用到另一出戏,所以在影人制作的过程中,高文忠总是把头颈的连接处做得很灵活,方便更换。

影人的形象大多是多年传下来的,如今的高文忠,只要是看过的造型几乎都能制作,如《人面桃花》中的小姐和公子,仅仅是帽子上的装饰,就有花、鸟等多种。他制作的牛郎织女鹊桥会、金陵十二钗等系列影人,做工之细、形象之美令人惊叹。

“道具制作也有难有易,比如皇帝临朝,放上龙书案和龙墩就能表现这个场景,但如果是讲究的表演,则要用金銮殿——金銮殿是仿照故宫的实景制作的,除了各种陈设外,还要制作出形态各异的文武大臣。制作中的另一难点,则是在平面的驴皮上制作出立体效果。”如今在高文忠的家中,还保存着他制作的金銮殿和帅武厅。

在继承传统手法的同时,随着技艺的娴熟和对皮影造型艺术认识的深入,高文忠会根据自己对戏和人物的理解,对影人造型加以改进,“皮影戏和京剧类似,分为不同的行当,不同行当有固定的服饰。在以往的皮影戏表演中,驸马的头饰一般都借用状元的头饰,也就是用状元魁顶替驸马套。后来我在状元魁的基础上加上了双插花,还增加了帽翅,设计出了驸马套。”不仅如此,他还根据京剧造型设计出了新的五虎上将造型,还有以往皮影戏表演中“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一些形象,如二十八星宿,这些形象在以往的表演中往往用别的角色代替。

高文忠的大儿子初中毕业后曾和他学习皮影戏表演和皮影制作,如今已经改行。高文忠说,他之所以设计这些新形象,就是“想留给自己的儿子”,因为他觉得儿子的能力还不足以创新。在他看来,这也是在为皮影戏的传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本报记者 李宁 摄影记者 赵建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