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傍晚,前来参加第二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的何泽华,顾不上向观众介绍惟妙惟肖的皮影人,只是在展台前整理做皮影的一套家伙什。推皮、描样、雕刻、上色、熨平、装订,做皮影的流程挺复杂,尖细的雕刻刀和笨重的石熨斗,都是他的囊中之宝。仔细地把工具擦拭了一遍又一遍,何泽华才打开话匣子。
皮影上留着手艺人摩挲之后的温度,皮影戏才有了入情入景的灵气,皖南皮影戏流传于文房四宝之乡的宣城市,以及毗邻的苏浙地区。 400年前,随着湖北移民的到来,皮影传入皖南,在广泛吸取皖南民间小调、花鼓戏、绘画、雕刻、剪纸等民间艺术之后,皖南皮影戏逐渐自成一派,成为中国南方皮影戏的一朵奇葩。与其他地区的皮影相比,皖南皮影尺寸较大,最大的有60厘米,小的也有40厘米,表演效果好,皮影人的闪转腾挪一招一式,都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皮影戏艺人农忙时种田种地,农闲时就挑着一担皮影戏箱走乡串村演出,影人、道具全部装在两口长方形的木箱里,用一根扁担挑着走,所以我们也称其为‘一担挑的戏’,有‘谷雨戏’、‘接梅戏’、‘送神戏’等等。演员虽然少,观众却很多,好不热闹。 ”说起记忆中皖南皮影戏,何泽华满脸骄傲。当何泽华接过做皮影、演皮影戏的活计,已经是这个行当的第九代了。
“趁着皖南皮影还未向当代告别之际,您是否愿意看他最后一眼。 ”如今,这幅何泽华自制的随身携带的宣传卷轴上的话,却颇有几分悲壮。与记忆中的辉煌景象相比,皮影戏式微是不争的事实。何泽华坦言,现在的年轻人愿意学习传承皮影戏的人不多,先要拯救,才能谈传承与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皖南皮影戏,他经常带领他的“一担挑”班子,到各地参加各种展会展演活动,去合肥办展览,赴澳门卢家大屋现场展示皮影雕刻技艺,参加当地政府主办的“送戏下乡”活动表演传统皮影戏剧目。他还创新制作手法,创作一批彩色皮影,《包公大审》、《状元还乡》等等都是他的得意之作,同时,琢磨制作现代人物,并配剧本演出。2007年1月,何泽华受邀在中山大学举办《何泽华个人安徽皮影精品展》。当晚,他的皖南皮影戏剧团上演了《卖锦货》、《杨宗保过二郎关》、《杨延昭破幽州》三场传统皮影戏,能容纳数千人的大礼堂,熙熙攘攘,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们来了很多,这让何泽华很开心。
2010年1月2日,这一天对何泽华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终于完成了几代皮影艺人的心愿,筹集约70万元在宣城市水东镇建了“皖南皮影博物馆”。这是专门收藏和保存皖南皮影戏文物及作品的民间皮影戏博物馆,展馆内有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等时期的皮影万余件。何泽华说,皮影戏是一种文化,皮影不应该在箱子里沉睡,给皮影建一个能够接纳四海宾朋的“家”,会让它更有生命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